文学七日谈
文学七日谈 名言/名句/语录

本页共收录9条《文学七日谈》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文学七日谈》名言/《文学七日谈》经典名句/语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文学七日谈》语录可以了解《文学七日谈》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文学七日谈》名句,欢迎分享。

我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女性解放,是在人一作为个体的人,这个大维度上进行的。这里有一种对女性的再原始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女性,几乎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群体,没有财产,没有权力。当她们到了文艺复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时,伴随着人的解放,她们的一无所有反而让她们无所畏惧了。 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无所畏惧? 在拉康的哲学里,他认为女性是一种流体,类似于游牧生活,她们是天然的革命者。女性在男性的社会制度中,不具备男性对于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强烈归属感与使命感。列维-斯特劳斯说过,女性本身就是人类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和交换者,她需要离开自己原来的部族,生活到别处。而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流动的特点,就有点像人类的游牧文明,在这个流动不居的文明中,女性是具有很强的优势的,当男性出外狩猎、放牧和征战时,女性承担了非常主要的工作,她是稳定的那只锚。有时甚至比男性还更具延续性(男性一场仗打下来,谁知道是否能活下来?)。中国历史上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在匈奴几易丈夫,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地位。从中我们能看出,游牧文明对性别、贞洁这些观念与近代之后所谓“文明社会”之间的很大不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近代之后“寡妇门前是非多”此类对丧夫女性的歧视言论。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两种性别又重新变得势均力敌起来,我愿意将这种变化称为女性的再原始化。
其实从《圣经》中的上帝到中世纪以后形成的教士阶层,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据说,最早的商人其实都是中世纪修道院中的仆役(他们当然也是教士或者和教士有关系的人),他们为了给修道院采购,常常外出,一来一往,长此下去就开始了贸易。这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些从体制内下海的商人。中世纪的宗教社会,就像刚刚提到的,一年大约有两百天都是具有禁忌性的,普通人是很难有自由的。这样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宗教内部的腐化,而《十日谈》恰恰针对的就是这些人。 而中世纪早期及其以前的世界要更为严整,有一种一见凛然的神学气场,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要求比在肉体上的来得多。它不用你思考,在你发问之前(甚至发问本身已经读神了)已经回答完了一切,上帝帮你安排一切,从天上到地下,无所不包。这是一种绝对的价值。而文艺复兴师法古典文化,主要是古希腊文化,其中尤以对亚里士多德的再发现为首,从而反思基督教的这套系统,特别是沿着工商业大发展的轨迹,形成了一种新的环境、一群新的人,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源头,从而把人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但丁写《神曲》,按照基督教的世界图谱游了一圈,从而打破了把人固定在一处的死局。再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她身后的背景变成了自然,而非那些空洞的宗教圣光,这个女人的眼神也是人的眼神,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所以文艺复兴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讽刺中世纪腐化了的宗教阶层,另一方面则在努力重塑人们关于宗教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个人的解放。但你要是以为《十日谈》要反对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
美国梦,或日,一门心思“搞钱”!我记得是在一九八七年左右,那时学校安排我陪一个留学生住。那个年代来中国的留学生还不多,很多都是把住校生和留学生安排在一起,有点互相做语伴的意思。当时安排给我的是一个美国人。他的名字我现在记不得了,但我印象很深,他告诉我,他因为逃兵役,不想去越南打仗,曾经跑到加拿大变成加拿大人,后来又回来变回美国人。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北京,我陪他去美国大使馆。那时去大使馆你会收到一种小册子,就是介绍美国文化的那种。我印象很深的是,小册子一翻开有一行介绍,翻译成汉语,大致意思是:美国社会是以个人财富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的。 讲得这么赤裸和直白? 所以对当时初次接触美国文化的我来说,虽然不得其要领,但真是大受震撼。后来对美国文化了解深了,也就明白,美国以金钱作为标准衡量个人价值,其目的其实是追求一种机会均等的原则。当“五月花”号离开欧洲大陆,去向北美洲之时,在大风大浪里大家就达成了共识一到了新大陆,不搞贵族制!取消因等级位阶造成的生而不平等。但反过来,在英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如果有钱了,他会想着买个爵位,追求一种阶级的跃升,获得声望与荣誉的满足,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趋性。但美国一下子取消了后者,这样一来除了钱就只剩下钱了。

1页 / 

1

文学七日谈

《文学七日谈》

作者:梁永安

梁永安其他作品: 《梁永安的爱情课》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 《梁永安的电影课》 《日常》
《文学七日谈》简介:

复旦大学老师梁永安与青年读者的一次关于小说的无限畅谈。以有料、有趣的对话方式,将七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黑暗的心》)拼贴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地图。按图索骥,抽丝剥茧,为当下的读者探明那些曾在小说中发人深省,却早已遭人遗忘的历史坐标点,撬动我们看似熟极而流的固有概念(工作、恋爱、... (更多)

投稿有关《文学七日谈》的语录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