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七日谈

文学七日谈简介

复旦大学老师梁永安与青年读者的一次关于小说的无限畅谈。

以有料、有趣的对话方式,将七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黑暗的心》)拼贴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地图。按图索骥,抽丝剥茧,为当下的读者探明那些曾在小说中发人深省,却早已遭人遗忘的历史坐标点,撬动我们看似熟极而流的固有概念(工作、恋爱、自我、婚姻,等等),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选择、那些使我们焦虑的脱发,“压力山大”与“累觉不爱”,通通在小说的世界中入定,在深一度的阅读里,找到精神的树洞。

文学七日谈 名言/名句/语录

在《堂吉诃德》中,除了杜尔西内娅这样一种神性的存在,你还会看到塞万提斯也描绘了男女之间巨大的不平等,其中不乏作者本人的历史偏见。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描写女性特别难,因为女性是一个长期被压制的主体,其悲剧宿命感特别强。男性求婚,单膝跪地,献上钻戒。那一瞬间看似把选择权交给了女性,女性一下子好像变得很重要了,但太多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男性而言,这套流程其实就是场游戏,因为他知道你必然会接受,本质上并非真的让你来决定。这个游戏玩得越大,越真诚,他的自我煽情化和娱乐感就越强。 美国梦,或日,一门心思“搞钱”!我记得是在一九八七年左右,那时学校安排我陪一个留学生住。那个年代来中国的留学生还不多,很多都是把住校生和留学生安排在一起,有点互相做语伴的意思。当时安排给我的是一个美国人。他的名字我现在记不得了,但我印象很深,他告诉我,他因为逃兵役,不想去越南打仗,曾经跑到加拿大变成加拿大人,后来又回来变回美国人。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北京,我陪他去美国大使馆。那时去大使馆你会收到一种小册子,就是介绍美国文化的那种。我印象很深的是,小册子一翻开有一行介绍,翻译成汉语,大致意思是:美国社会是以个人财富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的。 讲得这么赤裸和直白? 所以对当时初次接触美国文化的我来说,虽然不得其要领,但真是大受震撼。后来对美国文化了解深了,也就明白,美国以金钱作为标准衡量个人价值,其目的其实是追求一种机会均等的原则。当“五月花”号离开欧洲大陆,去向北美洲之时,在大风大浪里大家就达成了共识一到了新大陆,不搞贵族制!取消因等级位阶造成的生而不平等。但反过来,在英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如果有钱了,他会想着买个爵位,追求一种阶级的跃升,获得声望与荣誉的满足,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趋性。但美国一下子取消了后者,这样一来除了钱就只剩下钱了。 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枯燥乏味,根本就不值得一说,那些将其描绘得趣味盎然的书籍和言论,全都是迫不得已的夸大其词,无非是为了证明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蛰伏在工作或是社会义务的蚕茧中,人类灵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虽能记录下欢欣与痛苦的不同,却绝不像我们假装得那般活跃警醒。即便是在最为令人兴奋的日子里,也大多会有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死水般的时刻,虽然我们持续不断地大喊“我快活极了”或是“真是吓死我了”,其实我们根本就是在惺惺作态,言不由衷。“就我的感觉所及,我觉得享受或是恐怖”——事实不过如此,而一个经过精确校准的有机体则会对此三缄其口。 其实从《圣经》中的上帝到中世纪以后形成的教士阶层,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据说,最早的商人其实都是中世纪修道院中的仆役(他们当然也是教士或者和教士有关系的人),他们为了给修道院采购,常常外出,一来一往,长此下去就开始了贸易。这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些从体制内下海的商人。中世纪的宗教社会,就像刚刚提到的,一年大约有两百天都是具有禁忌性的,普通人是很难有自由的。这样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宗教内部的腐化,而《十日谈》恰恰针对的就是这些人。 而中世纪早期及其以前的世界要更为严整,有一种一见凛然的神学气场,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要求比在肉体上的来得多。它不用你思考,在你发问之前(甚至发问本身已经读神了)已经回答完了一切,上帝帮你安排一切,从天上到地下,无所不包。这是一种绝对的价值。而文艺复兴师法古典文化,主要是古希腊文化,其中尤以对亚里士多德的再发现为首,从而反思基督教的这套系统,特别是沿着工商业大发展的轨迹,形成了一种新的环境、一群新的人,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源头,从而把人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但丁写《神曲》,按照基督教的世界图谱游了一圈,从而打破了把人固定在一处的死局。再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她身后的背景变成了自然,而非那些空洞的宗教圣光,这个女人的眼神也是人的眼神,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所以文艺复兴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讽刺中世纪腐化了的宗教阶层,另一方面则在努力重塑人们关于宗教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个人的解放。但你要是以为《十日谈》要反对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