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名句
读库2103
1 、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其实我在当时就察觉到,工作中的处境正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令我变得更急躁易怒,更没有责任心,总之做不到原本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也不想做到了。 2 、并非黄楼屹立保国运昌隆,而是国运昌隆投射在黄鹤楼身上。大多数古代楼阁,都与皇家贵族或宗教门派有关,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下令修建,带有帝王的基因;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质,是官宦楼;唯有黄鹤楼兴于商业旅游,其浓缩的中国历史,侧重经济文化,远离政治宗教,属于中产阶级。这正是国运昌隆最好的体现——经济文化是检验国运昌隆的唯一标准。开天辟地气吞山河,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3 、近来我看到的有关的例子是据说美国某大学的教授在课堂上向他的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要作弊,说的并不是“作弊对别的学生不公平”或“作弊会败坏学校的风气”之类,而是说“作弊最终会把你困在一个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职业,困住你真正的人生追求 一作弊成功,那些假的成绩就会带你到一个你根本不想去也不该去的地方
读库2104
1 、王维的母亲崔氏夫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父母为他取的名和字连在一起是“维摩诘”三字,寄托了强烈的佛学寓意一一维摩诘是一位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古印度居士,精通佛理,有《维摩诘所说经》传世。 2 、其实真正的作家最终都会往内转,由批判社会,批评他人,转向批判自我。鲁迅也是走了这样一个路径。鲁迅也是在批判他人,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示国民性当中的阴暗部分,揭示人性的恶之后,最终回归到面对内心自我审视。你不能老拷问别人的灵魂,你不能老是站在审判席上当法官,审判别人,拷问别人的罪。你最终必定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把自己放在被审判席上,让别人来审问自己,或者是自已审问自己。把自己当成罪人,然后你才可能进入一种真正的悲悯境界。这个过程是慢慢地在阅读、写作当中完成的,现在实际上也没有完成得很好。审判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3 、从另一方面者,于维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道家重出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人格独立,古代很多隐土都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汉末、魏晋以来道教逐渐发展,吸收了道家的隐逸观念,并与神仙之术结合。王维诗文中曾提到许由、巢父、接舆、孙登、张翰等历史上的著名隐士,钦慕有加。他平时与道士有所交往,曾作诗相赠,朋友中也有不少道家人物,相互引为同道。 终其一生,王维在政坛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建树,与其宏伟抱负相差甚远。他为官期间总是感到压抑倦怠,渴望解脱,却又不愿彻底放弃仕途,长期陷入彷徨踌躇的苦闷心境。中年以后,他终于找到一条看似两全的解决之道,就是“亦官亦隐”,在保留官位的同时,尽量避居山林,求得内心的宁静,辋川别业由此成为他心灵的桃花源和精神的蓬莱岛。
读库2203
1 、《怪房客》中这些后来再也没有二次出现的配角,或者代表了城市生活的不可理喻性(城市的生存法则是:你不可能追溯每一起随机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使它对你的心态产生重大影响),或者隐喻了戴维 ·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里曾经提到过的效应,人会放大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在意,实际上关注自己的主要只有自己。 2 、我为何最终未能获得第一名?很多人都认为,这同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有关。那时,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东欧各国同中国一样,都是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以苏联为首,当时中国都称苏联为 “老大哥”。苏联又习惯于奉行以自己为主的大国主义,因此,连在匈牙利这一社会主义国家举行的音乐比赛,也必须要把桂冠戴在苏联人头上。何况,该比赛评委中,匈牙利本国和苏联的评委又占了一半以上。在这种情況下,第二名的名次就当然要留给匈牙利人自己了。至于在两名苏联选手弗拉森科和拉扎-贝尔曼之间,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拉扎-贝尔曼的名次应在弗拉森科之上,然而弗拉森科是苏联共产觉员,而拉扎-贝尔曼是苏联音乐界的自由主义者,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要将弗拉森科排在拉扎-贝尔曼前面。这是当时不少有关人士的看法。 3 、作为食欲的延续,窥视欲似乎代替或霸占了性欲应有的位置。这恰是整部电影男主角情感生活的主要矛盾:他似乎对近在身旁的靓女缺乏兴趣,倒是念念不忘以记者身份去观察世界未知的角落。相机在他那里,可能也在所有人这儿,成为一种性欲的升华。它以长度为骄傲。它不使用时会缩短,而使用时会先伸长。它的使用步骤包含瞄准,而瞄准是从射击上借来的词。它的高潮来临,就在长久屏气缺氧之后全身定住按下快门的刹那,而那时画面总是陷入漆黑,浑似一片空白的大脑。如果附带闪光灯,这种雷同将会更加神妙。或许这解释了,为什么摄影主要是一种男生的爱好,以及他们为什么对于把镜头越换越长有一种无法自制的痴迷。——《读库2203》〈人烟稠密处的惊悚〉
堂吉诃德的眼镜
1 、1罗伯格里耶《密室》,见《快照集》,余中先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2鲁尔福《地震的那天》,见《燃烧的原野》,张伟劼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3奥康纳《好人难寻》,见《公园深处》,主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4皮格利亚《人工呼吸》,楼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5.曼斯菲尔德《幸福》,见《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杨向荣译,外文出版社,2000年。6.博尔赫斯《南方》,见《杜撰集》,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马尔克斯《巨翅老人》,见《世上最美的溺水者》,陶玉平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8麦克劳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陈以侃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9托卡尔丘克《旅客》,见《怪诞故事集》,李怡楠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0艾辛格尔《广告画》,见《被束缚的人》,胡蔚等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1,契诃夫《带小狗的女人》,见《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2.霍桑《胎记》,见《霍桑短篇小说精选》,林之鹤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2 、文学的魅力准往就在于它讨论的是人的有限性”。在这一点上,它过了以往宗教的旗帜。在流俗的观念中,宗教往往被解释成“麻醉人民的鸦片”。不如先搁置这一想法,再抛开繁琐的教条、经文、仪式,想想宗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就是迫使人去自省:我是有限的,同时,我也应该对更大的未知力量进行确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有宗教的痕迹,但他并非借文学来宣教,不如说,他是借宗教来提醒人。 3 、昆德拉则发明了一个词——刻奇——专指那些放大自我、自我感动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说“我热爱、我坚特、我追求”这样的话时,都有放大自我的危险。也许可以说,现代小说逐渐微下对塑造“独一无二的自我”的执念,反过来,其实也是对人究竟是什么、自我究竟是什么的认识的加深。

14页 / 

744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