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104 名言/名句/语录

本页共收录47条《读库2104》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读库2104》名言/《读库2104》经典名句/语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读库2104》语录可以了解《读库2104》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读库2104》名句,欢迎分享。

p267 总体而言,辋川别业的造园宗旨是尽量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辋谷中优美的峰岭丘壑和湖溪濑滩,稍加拾掇整理,局部点缀一些亭台花木,便成佳景,不再另作人工叠山、挖池。其布局表现出分散疏朗的特点,诸景沿山谷依次展开,进退开阖,变化多端。建筑数量不多,造型精巧,风格朴素淡雅,有草堂之风。p273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以及宫殿、坛庙、佛寺、道观、衙署、府邸、民居都采用规整严谨的空间布局,是强大的社会秩序的直接反映,唯有园林呈现出灵活自由的布局,成为士人阶层躲避喧嚣、感悟自然、抒发性灵的重要场所。著名园林史家周维权先生对此有精辟总结:“士人们身居庙堂时讲论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一旦进人园林,则仿佛由‘社会人’变成‘自然人’,服膺老庄,返璞归真。”王维的辋川别业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证。p274 禅宗强调“空无”的观念,不执著于实境,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慧能大师有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王维对此深有感悟,在造园艺术中融人佛学内涵,使得辋川别业的景致表现出空寂明净、虚幻如影的禅意。p285 他把在朝为官称作“大隐”,在深山避世而居称作“小隐”,认为前者太过喧闹,后者太过冷清,不如担任留司官那样的闲职,可进可退,称作“中隐”。后世更多官僚文人以此作为最高理想。
所谓的悲悯,起初我认为,就是他人受苦要给予同同情,他人受难要给予帮助。物质上给予施舍,精神上给予抚慰,言语上给予劝解,这都应该是悲悯。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悲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悲悯实际上应该建立在对人的一种理解上,对人的弱点的理解上。首先一个人要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然后由此推及对整个人类的一种认识,推己及人,推己度人。然后知道人都是不完善的,无论多么高大上的人,也必定有他低下的卑贱,甚至有一些下流的方面。区别就在于,君子可能把负面的东西,用一种修养、信仰克制住,让人性正面的一部分放出光彩,让负面的一部分受到压制,压到最小。宗教实际上就是在转化人的欲望,克制人的恶念,放大人的正面的、向上的一面,善的一面,慈悲的一面。你只有有了对自己全面的认识,推及人类的缺陷,不完整、不彻底的认识上,才有可能进入悲悯的境界。所谓悲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施舍,而是对人的理解。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公式化、高大上,把正面人物写得光彩四射,把反面人物写得一无是处。其实英雄也有怯懦时,恶棍也有善良的一闪念间。最终实现,要把所有的人都当人来写,认识到人身上的局限性。当然好人和坏人,还是有区别的。就像我刚才讲的,坏人信仰缺失,教育缺失,没有道德戒律,他并不认为他的坏是坏。而好人呢,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好的家庭影响,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被大大发扬,所以他就是好人。总之,把人当人写,写出的人物就不是扁平的,而是丰满的,是立体的,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

1页 / 

5

读库2104

《读库2104》

作者:张立宪

张立宪其他作品: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读库1803》 《读库2103》 《读库2105》 《读库2204》 《读库2202》 《读库2004》
《读库2104》简介: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莫言数次回到高密,并赴龙口、长岛、济南等地拍摄,以及在北京进行访谈之后的整理稿。导演张同道跟莫言聊故乡、聊童年、聊父辈、聊成长,同时聊作家一系列作品诞生的故事以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影响他的人。他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用文学的方式,给它一个记录。在访谈最后二人谈到诺奖,莫言说... (更多)

投稿有关《读库2104》的语录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