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104

读库2104简介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莫言数次回到高密,并赴龙口、长岛、济南等地拍摄,以及在北京进行访谈之后的整理稿。导演张同道跟莫言聊故乡、聊童年、聊父辈、聊成长,同时聊作家一系列作品诞生的故事以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影响他的人。他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用文学的方式,给它一个记录。在访谈最后二人谈到诺奖,莫言说一个作家最终真不是靠数量,而是靠作品的质量来取胜的。

《母亲的病》是一位九零后作者对自己家庭的记录。母亲操劳大半生,一直为疾病所苦,头痛、高血压、贫血、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肌肉疼痛等等。全家人因为母亲的病痛四处求医问药,母亲自己几乎到了乱投医的地步。从这段2017年到2020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县城普通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电影海报既可以说是所有视觉艺术...

读库2104 名言/名句/语录

真正的作家最都会往内转,由批判社会,批评他人,转向批判自我。鲁迅也是走了这样一个路径。鲁迅也是在批判他人,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示国民性当中的阴暗部分,掲示人性的恶之后,最终回归到面对内心自我审视。你不能老拷问别人的灵魂,你不能老是站在审判席上当法官,审判别人,问别人的罪。你最终必定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把自己放在被审判席上,让别人来审问自己,或者是自己审问自己。把自己当成罪人,然后你才可能进入一种真正的悲悯境界。 从另一方面者,于维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道家重出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人格独立,古代很多隐土都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汉末、魏晋以来道教逐渐发展,吸收了道家的隐逸观念,并与神仙之术结合。王维诗文中曾提到许由、巢父、接舆、孙登、张翰等历史上的著名隐士,钦慕有加。他平时与道士有所交往,曾作诗相赠,朋友中也有不少道家人物,相互引为同道。 终其一生,王维在政坛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建树,与其宏伟抱负相差甚远。他为官期间总是感到压抑倦怠,渴望解脱,却又不愿彻底放弃仕途,长期陷入彷徨踌躇的苦闷心境。中年以后,他终于找到一条看似两全的解决之道,就是“亦官亦隐”,在保留官位的同时,尽量避居山林,求得内心的宁静,辋川别业由此成为他心灵的桃花源和精神的蓬莱岛。 那个时候,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早就被剥夺了,地主富农分子,白天劳动可以记工分,晚上还要在治保主任监督下义务劳动到深夜。我家邻居,老头老太太有五个儿子,两个当八路牺牲了,两个当国民党军,一个被镇压,一个在青海劳改,这样的家庭,既是革命烈属,也是反革命家属。村子里的干部发挥想象力,让老太太享受革命烈属待遇,让老头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老头八十多岁了,夜里还得去接受改造,义务劳动。老太太不忍心了,说儿子是我们合伙养的,我们轮换着接受改造吧。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夜里去拉小车,从河底往上推土,一个小脚的老太太……后来他们那个在家的儿子,拿着烈属证去公社革委会反映情况,说能不能两折了,我们不享受烈属待遇了,也不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了。公社革委的人说不行,不享受烈属待遇是对革命烈士的不敬,不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是对反革命分子的宽容,一码归一码,村子里的处理是正确的…… 我在八十年代就确立了“要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的创作理念。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公式化、高大上,把正面人物写得光彩四射,把反面人物得一无是处。其实英雄也有怯懦时,恶棍也有善良的一闪念间。最终实现,要把所有的人都当人来写,认识到人身上的局限性。当然好人和坏人,还是有区别的。就像我刚才讲的,坏人信仰缺失,教育缺失,没有道德戒律,他并不认为他的坏是坏。而好人呢,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好的家庭影响,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被大大发扬,所以他就是好人。总之,把人当人写,写出的人物就不是扁平的,而是丰满的,是立体的,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