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104

读库2104简介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莫言数次回到高密,并赴龙口、长岛、济南等地拍摄,以及在北京进行访谈之后的整理稿。导演张同道跟莫言聊故乡、聊童年、聊父辈、聊成长,同时聊作家一系列作品诞生的故事以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影响他的人。他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用文学的方式,给它一个记录。在访谈最后二人谈到诺奖,莫言说一个作家最终真不是靠数量,而是靠作品的质量来取胜的。

《母亲的病》是一位九零后作者对自己家庭的记录。母亲操劳大半生,一直为疾病所苦,头痛、高血压、贫血、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肌肉疼痛等等。全家人因为母亲的病痛四处求医问药,母亲自己几乎到了乱投医的地步。从这段2017年到2020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县城普通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电影海报既可以说是所有视觉艺术...

读库2104 名言/名句/语录

莫言:个人对土地的感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一直到后来青年的时候,由于当时农村生活的贫瘠,由于当时农业技术的落后,产生了想逃离的强烈愿望,想到外面去闯荡,去感受更精彩的生活。那个时候,逃离家乡,是我们农村青年共同的愿望。我们想出去上学,想出去当兵,想出去当工人,即便当不了兵,上不了学,当不了工人,宁愿跑出去当流,也想离开这片土地到外边去看看。但是你离开之后,还是要回到这个地方来。 一旦离开了故乡,马上就跟故乡产生一种千丝万缕的扯不断的感受。我现在依然记得,我当兵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站到我家责任田旁边,热泪盈眶。我千方百计想逃离的土地,现在一回来,依然还能让我那么激动。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故乡无论它是贫穷还是富饶,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你都是无法摆脱的,尤其是一个搞文学的人。只有发自内心的,用最真诚的声音,最优美的文字,来歌颂你下这片厚重的大地” 而我对此始终视而不见,直到医生拿出那个清晰、明确的六十二分的测试结果。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严重者有自残、自杀等行为。这是医学对抑郁症的科学解释,并往往伴有这样一句话: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这句话没有任何毛病,但不免有些残忍,因为会在不经意间遮盖一个可能的事实:那些底层的非精英群体可能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和生活的磨损,他们也可能心思细,也足够敏感以至于能体会到悲伤、沮丧、孤独等情绪。其中,就有我的母亲。这种对底层抑郁症的不经意忽视,不只体现在文字层面,更表现在医疗服务的惊人匮乏上。 那个时候,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早就被剥夺了,地主富农分子,白天劳动可以记工分,晚上还要在治保主任监督下义务劳动到深夜。我家邻居,老头老太太有五个儿子,两个当八路牺牲了,两个当国民党军,一个被镇压,一个在青海劳改,这样的家庭,既是革命烈属,也是反革命家属。村子里的干部发挥想象力,让老太太享受革命烈属待遇,让老头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老头八十多岁了,夜里还得去接受改造,义务劳动。老太太不忍心了,说儿子是我们合伙养的,我们轮换着接受改造吧。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夜里去拉小车,从河底往上推土,一个小脚的老太太……后来他们那个在家的儿子,拿着烈属证去公社革委会反映情况,说能不能两折了,我们不享受烈属待遇了,也不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了。公社革委的人说不行,不享受烈属待遇是对革命烈士的不敬,不享受反革命家属待遇是对反革命分子的宽容,一码归一码,村子里的处理是正确的…… 当我们从市区乘车来到县城的时候,オ上午九点四十。而且跟客运站工作人员确认过,发往镇上的班车下午一点准时发车。 她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车站的长椅上坐下,然后又带着愧意看向我,为她早上的催促感到抱歉。 我看到她因为刚才的赶车急得满头大汗,头发早已打湿,粘在额前。 我想要告诉她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意外和动荡早已过去,她可以安下心来,试着去享受自己的晚年。但我说不出口,就在我们置身其中的那个客运站,人流滚滚,从四面八方涌来,又朝着各个角落滚去,像是慌乱的、不受控制的洪水。像母亲一样年纪的妇女在大声地呵斥自己的孙子,叫他们不要乱跑,以免错过了班车。像父亲那样年纪的男人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自动售票机前手忙脚乱地买票,站在一旁的服务员不烦地嚷道“您别乱戳乱点啊”…… 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这个世界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不会是时代的主人,或者同行者。他们只是时代的承受者,被洪流裹挟其中,上下颠簸,浮生动荡。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