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作品
读库2103经典语录
1 、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其实我在当时就察觉到,工作中的处境正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令我变得更急躁易怒,更没有责任心,总之做不到原本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也不想做到了。 2 、并非黄楼屹立保国运昌隆,而是国运昌隆投射在黄鹤楼身上。大多数古代楼阁,都与皇家贵族或宗教门派有关,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下令修建,带有帝王的基因;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质,是官宦楼;唯有黄鹤楼兴于商业旅游,其浓缩的中国历史,侧重经济文化,远离政治宗教,属于中产阶级。这正是国运昌隆最好的体现——经济文化是检验国运昌隆的唯一标准。开天辟地气吞山河,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3 、从建筑理念的角度,梁思成提出“不求原物长存”之说:“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梁思成说得很明白,中国古代建筑师想得通透:没有什么材料永垂不朽,与其追求原物长存,不如顺应自然生灭,是故多用木材,少用石料,偏好重建,不耐修葺,旧去新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读库1803经典语录
1 、……农民里头有许多特殊的人,这些人参与了中国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在诸多历史事件当中,农民所处的是什么角色呢?是一个革命者的角色。我的问题是,农民果真是革命者吗?我的结论是,农民从来都不是革命者。虽然革命的时候,农民永远是先锋,永远是主力,但农民不是革命者,那他是谁?我的结论是,农民只是能量,只是汽油,方向盘永远不在农民的手上。(战争资源) 所以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民的身影,但是他们的身份恰恰又是非常可疑的。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那就是农民当中的积极分子,每次运动来了之后,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这些积极分子是不是真的有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不是真的有他们的理想目标?这个我几乎不太相信。 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就是跟在后面的,提供能量的一个能源,每次革命发生之后,在他们的内心真正留下了什么?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作家,得好好反思反思。比方说农民把地主给杀了,抢占地主的房屋、土地和小老婆。在占有这些资源之后,他们内心的真正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我们文学的一个空白。我在《平原》里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人都是有良知的,当一个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之后,他的内心状况果真是一个胜利者所呈现出来的那样欢欣鼓舞吗?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他们的内心一定有罪恶感。但是这个罪恶感上升不到精神忏悔那样一个高度。 2 、在当时只靠纸和笔的年代,进行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计算,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到了1925年,利用这一方法计算出的非平凡零点增加到138个。数学家们普遍认为黎曼的假设不是靠计算,而是靠神秘的“第六感觉”。然而,凭着黎曼的同胞、数学家西格尔的不懈努力,数学家们终于改变了这一偏见。 1932年,在黎曼凌乱不堪的手稿中,西格尔发现了散落在其中的函数前三个非平凡零点的数值。让西格尔吃京的是,黎曼计算零点的公式远远胜过格拉姆等人采用的欧拉一麦克劳林公式。在黎曼论文发表后的七十余年里,没有任何一个数学家想到这一凝聚着智慧的计算方法,这是黎曼思想超越时代的又一例证。利用黎曼的公式,英国数学家蒂奇马什计算出黎曼函数前1041个非平凡零点。把这一记录提高到1104个,是英国的数学天才图灵于1953年做出的。图灵的初衷是找到一个反例,即不在临界线上的一个零点。1937年,图灵建造了一个机械装置,试图生成一个实部不等于1/2的零点。不过,他的努力并未达到目的,求出的1104个零点的位置全都符合黎曼的猜测。 图灵被视为计算机之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图灵奖”被公认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1936年他关于“图灵机”的设想,是现代计算机的最早蓝图:1950年他发表的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至今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思想。二战中,英国情报破译中心在布雷契菜庄园秘密集中了一大批知识界的精英,图灵也在其中。利用计算£函数零点的技巧,图灵设计的机器成功地破译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 Enigma,帮助盟军改变了二战的历史进程。 1954年6月7日,当女管家走进图灵的卧室,发现台灯还亮着,床头放着咬了一小半的苹果。图灵沉睡在床上,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但是这一次,他不会再醒来,那个苹果是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过的,他永远地睡着了。四十ニ岁,正逢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一代天才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人生... 3 、1866年,在发表有关黎曼假设的论文七年之后,黎曼在意大利离世,年仅三十九岁。不久,克菜因、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先后来到哥廷根大学,从而形成哥廷根学派,成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重要的数学研究中心。1909年,希尔伯特吸引我行我素的朗道来到哥廷根,填补由于闵可夫斯基英年早逝所造成的空缺。朗道是富家子弟,却甘心选择并不赚钱的数学教授作为职业。他天资聪颖,是那种自小就被定义为“神童”的数学家,但对于女数学家他存有病态的偏见。女数学家诺特是抽象代数的奠基人,曾被爱因斯坦誉为“自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以来最杰出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天オ”,他竟然不太厚道地说:“我可以作证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但对于她是一个女人这点,很抱歉,我不能发誓。”在哥廷根、朗道不负众望,成为高斯和黎曼传统的继承者。1914年他和穿越欧洲、从哥本哈根来到哥廷根的丹麦数学家哈那德·玻尔合作,……与朗道合作的哈那德・玻尔亦非等闲之辈,他不但是丹麦著名的数学家,还曾入选过丹麦国家足球队,并且随队参加了1908年奥运会。很难想象反差如此之大的两个身份会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哈那德的哥哥名气更大,他就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尼尔斯・玻尔。
读库2104经典语录
1 、王维的母亲崔氏夫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父母为他取的名和字连在一起是“维摩诘”三字,寄托了强烈的佛学寓意一一维摩诘是一位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古印度居士,精通佛理,有《维摩诘所说经》传世。 2 、其实真正的作家最终都会往内转,由批判社会,批评他人,转向批判自我。鲁迅也是走了这样一个路径。鲁迅也是在批判他人,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示国民性当中的阴暗部分,揭示人性的恶之后,最终回归到面对内心自我审视。你不能老拷问别人的灵魂,你不能老是站在审判席上当法官,审判别人,拷问别人的罪。你最终必定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把自己放在被审判席上,让别人来审问自己,或者是自已审问自己。把自己当成罪人,然后你才可能进入一种真正的悲悯境界。这个过程是慢慢地在阅读、写作当中完成的,现在实际上也没有完成得很好。审判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3 、从另一方面者,于维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道家重出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人格独立,古代很多隐土都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汉末、魏晋以来道教逐渐发展,吸收了道家的隐逸观念,并与神仙之术结合。王维诗文中曾提到许由、巢父、接舆、孙登、张翰等历史上的著名隐士,钦慕有加。他平时与道士有所交往,曾作诗相赠,朋友中也有不少道家人物,相互引为同道。 终其一生,王维在政坛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建树,与其宏伟抱负相差甚远。他为官期间总是感到压抑倦怠,渴望解脱,却又不愿彻底放弃仕途,长期陷入彷徨踌躇的苦闷心境。中年以后,他终于找到一条看似两全的解决之道,就是“亦官亦隐”,在保留官位的同时,尽量避居山林,求得内心的宁静,辋川别业由此成为他心灵的桃花源和精神的蓬莱岛。
读库2004经典语录
1 、我们得知道这个肉身里头还包含了另外的东西,我们有一颗心,长了一个发达的大脑。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层面,那人类进化不必让大脑长到这么大的程度,一只羊吃到口草就觉得世界很完美,一头猪吃到营养丰富的饲料觉得世界很完美,但我们过于讲究物质层面的东西时,就相当于把自己界定在动物的层面。P82 2 、张同道:西藏一直在世界上一一不光在中国,是一个神话一样的所在。 阿来:世界上还好点吧,只要来的人愿意,他们一般还是能把这个事情看清楚。但来的人少,不能来的人就听二手传说。我觉得这在中国非藏族人群中非常严重,来了也不打算认真看,反正我就这么想了。来了,有选择的看见,不符合我想象的,我就看不见;符合我想象的就极力放大,而且往往还是有点文化的人,拍照、书写,在小资杂志上发文章,到了浪漫的地方、神圣的地方、圣洁的地方,只抬头看,脚下一堆大便没看见。现在不用了,直接微信、微博。其实这个情况只是在西藏程度更深,比如中国的小资们去了巴黎,写的也不是我们看到的巴黎,他们早就把巴黎塑造成另外一个东西。 张同道:所以你说你的写作是给西藏祛魅。阿来:我觉得所有的文学,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祛魅,而不是煽动、鼓吹、构成一种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但这件事有点难,因为只能影响到那些愿意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对头的人。今天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到这儿来,跟去纽约去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去纽约是半蹲着,任何一个人都有文化落差嘛。P67 3 、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我们都会选择性地回忆、搜集相关细节,忽略掉对自己或对自己观点不利和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既有的想法和假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认知偏差。换句话说,虽然统计方未必想要有意识地骗我们,但因为其选择性注意,导致最后的结果出来是有欺骗性的,是与事实不符的。
读库2202经典语录
1 、他主张在生活中追求美,美是美,美不等于金钱:“任何时代、美好之物都与金钱和闲暇无关。创造出最美之物的,总是那些经过打磨的感知力,注视日常生活的器眼,还有不懈努力的双手。”花森安治主张看到事物的美好,而不是事物的价格,把新东西交给孩子的时候要说“这个很美,你要爱惜它”,而不是“这东西很贵,千万别弄坏了”。要像千利休一般,在渔夫日常吃饭用的碗里发现美。 花森安治强调要节约,要惜物:“每天使用的工具,看在眼里,仿佛事不关己。不打磨、不除尘、不修缮。坏了,随即丢弃;旧了,一扔了事;腻了,立马换新。自从买了吸尘器,清扫变得马虎;自从买了电冰箱,食物常被浪费。”他反思消费至上的风气,质问是谁让人们沉迷于消费:“教会我们扔东西的人,是谁?边制造东西,边满心算计着怎么让人扔掉它;边出售东西,边一味盘算着怎么让人尽快扔掉后再来消费的,又是谁?” 花森安治对穿衣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他认为一切衣物都不如人本身重要,“你身上穿戴的所有东西——从衣、帽、鞋,到腰带、包、项链,胸针、戒指、丝带、发饰等等,这一切当中最美的,是你。你的身体、你的头发、你的脸,还有最重要的——你的眼睛。莫要打扮得庸俗无聊,把自身可贵的美好破坏掉。青春之美,多少金钱都买不来。请珍情。有最重要的并为之自豪”。 花森还主张不要只关注能露出来的衣服,也要注意保持内衣体面美观。他说:“现在,请想一想,斯是该停止那种流于表面的、浑浊的时髦打扮了。哪怕没有条衣,也要认真对待内衣,请务必,做一个这样的人。” 他认为打扮得光鲜跟有没有钱没关系,需要做到的是:细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买了十年的皮鞋认真保养的话,也会显得很亮。打扮得光鲜不等于是奢侈,使用的东西如果发现了毛病,及时拿去修补,花费也不会很多。 花森安治说:“不值得花钱的地方,哪怕一分钱也不花;值得花钱的地方,花多少也面... 2 、人的平庸和宇宙的崇高,总能在科幻中制造大量乐趣,而BDO是制造“崇高”的灵药。彼得·尼科尔斯总结道:它(BDO)是一种巨大尺度构成的“矮化”,在这种巨大广阔之下,我们试图维持自己的人性,维护人性的光辉与缺陷。同时,它又代表了我们对变得“更好”的渴望。 3 、《水浒》的描述,能和各种文献中的大量记录对应上。上级压下来的工作量,可以无限大;官员心情不好把属吏骂一顿甚至打一顿板子,那是常有的事;克扣小吏的工资不发,被认为是基本操作;最近财政闹了亏空,要小吏交钱补足;官员最近要有点额外的开支,都可能要小吏凑份子……所以,在衙门里工作而犯罪,有公罪和私罪之分。上级政府部门交代的任务,你完不成而犯罪的,这个是公罪;以权谋私,那就是私罪。因为上峰的指示有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公罪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些高尚的人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来:“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一个人如果一点公罪都没有,那一定是为完成任务而不惜干伤天害理的事。——《读库2202》《水浒六题》刘勃

1页 / 

3

张立宪 经典语录

张立宪

张立宪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