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关西游

情关西游简介

人生在世,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张怡微写孙悟空好名的性格与未名的命运,超越的渴望与术能的局限,写他的虚无与情难,递迁与狼藉,眼泪与心魔。《西游记》借小说这一“末技”关照“世道”中情义的方方面面,读者也借由“西游”这面镜子反观自身,追随行者一路趱程。情关如浊水,我们与行者共同渡越。

情关西游 名言/名句/语录

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般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 孙悟空斥唐僧“没情义”,实际上是斥他不公没有理性。马克斯・舍勒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书中曾说:“人道片面地关注不幸,发呆似的凝视着社会域的不幸,想要消除不幸,却助长了不幸。”唐僧似乎始终没有办法在“杀生”和“除魔”之间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求善一方面表现为对恶的姑息另一方面也没有降低残酷。实际上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中国儒家的理性,并不那么排斥巫宗教,不似近代西方清教的理性(《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唐僧为草寇祷告,却无视孙悟空的功绩,吊诡得很。 正是经历了西行的磨练,孙悟空才逐渐悟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只有到了此时,孙悟空才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越了生死的心魔,进入到永生之境。此中所悟之道固然是佛理,但也可通达俗世。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之途中难道不也想超越“小我”,求得终极关怀意义上的“放心”吗? 牡丹花落尽,正与未开同。(《西游补》第一回) 樵夫对长生不老不感兴趣,对孙悟空的诱引也毫不领情。与刘伯钦一样,樵夫也说了“自去”字,颇令人玩味。樵夫否认自己是神仙,而且给孙悟空指了一条路去寻找灵台方寸山,但他自己不去。他不去也罢了,却清清楚楚知道要去灵山胜地的小路,还知道须菩提现今有多少徒弟。得道的路途,他好像比常人了解得多而透,但自己就是不去。 樵夫不去求长生,自己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文中所言,“家事劳苦,日常烦恼”,完全不得极乐解脱,但这樵夫偏偏不想要去解脱,也不求解脱旁人,十分奥妙。樵夫站在自己的局限里,他知道再远处就是刘伯钦眼中的鞑靼了,超越他自身经验可以掌握的范围,会遭遇到“不伏我降”的事。樵夫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前提是他知道自己有能但他却有限地去实现,甚至去保护、规避“能”的放纵。斫斫柴有什么不好呢,在花果山当大王有什么不好呢。去了就要和孙悟空一样生存在生死簿外、携带一个族类不死不活、不明不白,在他看来,那才是人生真正的艰困之处。 第九回说道渔翁、樵子一段,也传递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 张稍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道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而后,两人关于“水秀山青”有十分奥妙的对诗。包括“无荣无辱无烦恼”、“无忧虑,不恋人间荣与贵”、“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心宽强似着罗衣”……尤其是“潜琮避世妆痴蠢,隐姓埋名作哑聋”,与其说是在谈论淡泊名利、心定神安的出世情结,不如说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入世权衡。 太聪明的人在世间“装聋作哑”,傍身的是并不积极、却又避祸实用的生活力。刘勇强认为:“明中叶文人对生活也持一种适世的态度,以自得其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非常强调一个乐字。”《西游记》在此的渔樵问答则呈现出了这种“适世”的态度。但正...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