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402条约瑟夫·布罗茨基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约瑟夫·布罗茨基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约瑟夫·布罗茨基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或喜欢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句子,欢迎分享。
这线性原则看出它本身含有对过去的某种不负责任——与线性存在理念有关的不负责任——于是倾向通过对未来的详细预测来平衡这点。一个后果,很少能够在回顾其导因时是带着认同的。一般来说,因与果之间的关系缺乏理性的、分析的因素。一般来说,它们是同义反复,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带着因对果所怀的不连贯的热情。想起那个我们称为古代或古典的文化,而不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只能说,我活得愈长,偶像崇拜就愈是吸引我,我也就愈是觉得最纯粹形式的以神教很危险。东方首先意味着一个服从的、等级制的、图利的、贸易的、有适应力的传统:即是说,一个完全异于道德绝对性原则的传统,所谓道德绝对性,其作用——我是说其情绪强度——在这里是由血缘、家族理念完成的。我们全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依赖历史。历史的意义存在于其结构,而不是存在于装饰风格的特色。与冰河时代不同,文明,不管是哪一种文明,都是从南方移向北方时间是一个关于事物的理念。在一种事物与一个理念之间,我永远宁愿选择后者。如果文明被赋予植物的——换句话说,意识形态的——特征,则竖起这墙就纯粹是浪费时间了。字对抗反个人主义,至少可以说,对抗相对主义精神和顺从精神时,不管是墙还是大海都提供不了保护。
与冰河时代不同,文明,不管是哪一种文明,都是从南方移向北方,仿佛是为了填补后退的冰川造成的空白似的。热带森林正逐渐推翻针叶树和混合林地一一即使不是通过落叶,也是通过建筑。你有时候会觉得,巴罗克、洛可可以至申克尔风格无非是一个物种无意识的向往,向往赤道的过去。蕨类植物似的塔式寺庙也适合这个理念。 至于纬度,只有游牧民族沿着它们移动,且通常是从东方到西方。游牧民族迁徙只有在某个显著的气候区内才有意义。爱斯基摩人在北极圈内滑翔,鞑靼人和蒙古人在黑土地带范围内。蒙古包和拱形圆顶小屋的屋顶,帐篷和圆锥形帐篷的锥顶。 我见过中亚、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的清真寺:真正是穆斯林建筑的珍珠。套用列宁的话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沙希津达清真寺更好的东西,我在它的地板上度过几个晚上,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供我的头躺下。我那时十九岁,但我对这些清真寺保持温柔记忆则完全不是基于那个理由。它们是比例和色彩的杰作;它们见证了伊斯兰教的抒情。它们的光滑表面,它们的祖母绿和钻类颜料,印在你的视网膜上尤其是与周围风景那黄褐色色调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这种对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的(至少是)着色师的世界的记忆,很可能也正是它们生的主要借口。你确实会在它们中感到一种殊异性,一种自我专注,一种要完成自己、完美自己的努力。如同黑暗中的灯盏。更确些:如同沙漠中的珊瑚。
这是一个可怕的想法,但并非没有一定道理。因此让我们尝试了解它。在它的源头,是东方的装饰原则,其基本元素是一篇来自《古兰经》的诗,一句引自先知的话:缝、镂、雕在石上或木上,并且这些文字在形象上也与这缝、镂、雕的过程重合,如果你记得阿拉伯书法形式的话。换句话说,我们谈论的是书法的装饰性,句子、词语、字母的装饰作用用纯粹视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句子、词语、字母。让我们开这种对对待词语(还有字母)的难以接受的态度不谈,仅仅指出一个必然性,也即实际上以空间性的一因为是通过显著的空间手段来传的一观念来对待神圣的引语。让我们注意这装饰对线条长度的依和对引语的说教特点的依赖,而引语本身常常已经够装饰性的了。让我们提醒自己:东方装饰的单位是句子词语、字母。 西方装饰单位一一主要元素一一是刻度、符木,用来记录日子的消逝。换句话说,这种装饰是时间性的。因此它才有韵律,因此它倾向于对称,因此它本质上オ具有抽象特点,使形象表达屈从于节奏感。才有其极端的非反说教性质。才有其锲而不舍,坚持通过韵律或重复这类手段 抽离其单位,抽离那已经被表达过的东西。简言之,オ有其活力。 我还想指出,这种装饰的单位一日子,或关于日子的理念一把任何经验吸入它自身,包括神圣的引语。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暗示,一个希腊瓮那精妙的小盾形花纹边缘优胜于一张地毯的图案。这反过来导致我们考虑谁更游牧,那在空间中漫游的人还是那在时间中迁徙的人。坦率地说,不管有关一切都是互相交织、一切只不过是被踏在脚下的地毯上一个图案的概念是多么有说服力(或实际上如此),它都屈从于有关一切都被抛在背后包括那地毯和你踏在地板上的脚一一的概念。

37页 / 

41

约瑟夫·布罗茨基 经典语录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悲伤与理智》 《文明的孩子》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小于一》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