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子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173条张秋子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张秋子经典语录/张秋子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张秋子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张秋子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张秋子经典语录或喜欢的张秋子的句子,欢迎分享。
“生命化”绝不是一个玄虚的大词,它意味着将文本与日常细腻地结合,意味着一种将抽象文字转向丙在经验的朴素的努力。根本上来说,它是反形而上的,没有先例可循,也无公式可套,基本上依靠个人对文本的掘进与生活的理解。 也就是说,当文本的语词之流能够和个体经验之流汇合时,文本才属于你,你也才能被文本督促着,构建自我。 也就是文本的某个细节真的贴合到了个体经验之中,这个部分从作家的笔下溜到读者生命的某个缝隙中,严丝合缝地栖息着,获得了新的生机。 当小说质询道德的时刻,它往往选择的是弱者的位置,就像在鸡蛋与墙之间,它自动选择了鸡蛋的位置 墙,何须为之辩护? 也就是说,文学道德是在最大程度上争夺社会道德的阵地,它的发轫之处,就是个体的生命与经验。 没人能替你死,就像没人能替你拉屎,可是,总有人替你思考和决断,这就是问题所在。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及由之产生的判断与理解,我们常常把评价机制里“属我”的部分拱手让给“属社会”的部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恭顺的过程,也是一个浸淫习俗与接受教育的过程,一旦与社会主流观念镶嵌得过于紧密,那就自然会做出与主流认知相符合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够形非常快捷地帮助我们在观念的乱丛中劈开一道清晰的道路,清晰意味着轻松,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缩小 由于文本原有的“内向性”问题,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初读这些理论时,会带来智性的兴奋和愉悦 原来可以这么理解啊一 随之而来的就是均质化,所有人写的都差不多,但就是没有一个能触及终极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只可领会、拒绝阐释的 以人类原始思维的角度阐释《复活》,进而可以讨论俄罗斯文化里的两极性:要么就是极端的原始,要么就是极端的超验,它似乎无法像中国文化一样找到某种中庸之道,或者像西欧文明那样存在一种浮士德的...
显然,优秀作家对意识的捕捉,在时间上是先于常人的。他似乎掌握了头脑意识制造机的结构,可以在这台机器运转之前就预判出它的产物。这时候,文学与意识的关系不仅仅涉足到文学能够赋予新道德的层面,它还进入了文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区别于别的学科的终极问题。心理学、社会学甚或经济学,都可以对人的行为、意识做出解读,但他们的解读往往是基于结果的,也往往采取一种严谨的、不动声色的科学态度进行“后视之明”的阐释。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推测却往往开始于行动之前,亦即,文学对人的存在的描绘,始于原因而非结果。作家们手持极为精密的刀具,一层层翻开我们五脏六腑的暗箱,抖落一地藏纳的念头。他们替我们面对内心的私语,甚至帮助我们发现私语的夹层。这个过程不依靠任何创作观念,只凭借无限逼近“人何以为人”的勇气,有时候,这种勇气是令人绝望的。对个体化意识发掘的推崇,恰恰不是要役使人走上孤绝于人世的体验,相反,越是那些细如毫发的感受,越具有某种潜入每个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可能性。这种普遍的欲望更接近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宏图,而非康德那与星空同辉、常人难以企及的普遍道德律令。C。S。路易斯在《文艺评论的实验》结尾,有一段激动人心的评论:“在阅读伟大文学之时,我化身为千万人,但我仍然是我自己。恰如希腊诗歌中的夜空,我以无数之眼观看,但观看之人仍是我。”每潜入一部伟大作品的私密个体意识,都是一次从自我走向普遍、最后仍归位于自我的逡巡,在触摸到包蕴于普遍性的个殊性的珍贵时刻,也许就是路易斯所谓的“我前所未有的是我自己”

6页 / 

18

张秋子 经典语录

张秋子

张秋子作品: 《堂吉诃德的眼镜》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张秋子简介: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