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1989-1994)
文学回忆录(1989-1994) 名言/名句/语录

本页共收录381条《文学回忆录(1989-1994)》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文学回忆录(1989-1994)》名言/《文学回忆录(1989-1994)》经典名句/语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语录可以了解《文学回忆录(1989-1994)》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文学回忆录(1989-1994)》名句,欢迎分享。

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六日东方经典以佛经最高。手边没有,以后补。波罗密多,即反复证明之意。我用我的方法结论示众,希望每个人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零碎分散的知识越多,越糊涂。在美中国学者大抵如此。林语堂,胡适之,个个振振有词。只是,要者是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能成智者。声明: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什么是目的?太难说--黑格尔,笛卡尔建立方法论,马克思太重方法--为什么目的难说?因为宇宙是无目的。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人物》说,运动便是一切。被批判近百年。伯恩斯坦倒是最浅道出唯物论真谛。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者,则兼具哲学家气质了。或曰,这样的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为宗教服务的。西方大科学家不满于老师追求科学,总想进入哲学、宗教,进进退退,很有趣。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然后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奇怪的是,世界智慧都从东方来,基督教的《圣经》自东方来,成了欧美的主要宗教,释迦更是标准东方的,二十世纪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对禅宗也迷。佛教经典是庞大、丰富、杂乱的。而禅宗是精神快餐,易传。唐宋文人每称居士,指在家修行,信佛教。出家则要剃度。我幼年时,袈裟、芒鞋、法号,皆备齐。因为我上面有五个兄长已死,防我也死,要我出家。我不肯梵顶行礼,逃出来,但耳朵上穿了一个洞。佛教吸引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去研究,说明佛经的文学性,哲理性之丰富。近者如章太炎...
P588我们读前辈的书(看画、听音乐),应有三种态度:设想在他们的时代鉴赏;据于自己的时代鉴赏;推理未来的时代鉴赏。P600纪德:“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P604[马拉美]是美文学,清醒,颓废,如果李商隐懂法文,一定与马拉美倾谈通宵。二十岁前,我曾一味求美,报纸也不看——受他影响。宋词。马拉美。后来醒过来了:一个男人不能这样柔弱无骨。是骨头先醒过来。P615什么是悲观主义?我以为就是“透”观主义。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万事万物都会过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就是悲观。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P625[面对时代]我的对策,是索性抽掉这个背景。曹雪芹聪明,本能懂得时空必须自由;莎士比亚对他的时代,毫不关心;尼采,他把事实提升为诸原则,他只对永恒发言。艺术家可以取材于当代,也可以不取材于当代。到目前,没有人正面提出艺术可以不表现时代——但我不主张艺术不去表现当代,这样会做作。P827只看艺术,时代不时代,根本不在乎。时代超强的作家,他赢了,只赢了一个时代。对千秋万代来说,他输了。P915-917思考题:艺术家到底要不要介入他的时代?我的回答:随你便。具体说:二流作家,最好介入。一流的,可介入可不介入。超一流的,他根本和时代无关。尼采:“在他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人。这是对哲学家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P630敏于受影响,烈于展个性,是谓风格。P687唯有天才才能接受影响(只有健全的胃口才能消化影响)。P688艺术家是敏于受影响的。受了影响而卓然独立的,是天才。P736能创造影响的,是一个天才,能接受影响的,也是一个天才。“影响”是天才之间的事。你没有天才,就没有你的事。尽管受影响,几乎不用脱掉影响。P836一种主...
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耶稣很明白:言,要说给懂的人听;道,却是对民众讲的。他心里知道,群众听不懂。大多数人是愚氓,极少数人是精英,这是规律。教堂,人进人出,谁懂教堂?教堂不动,你来也罢,不来也罢,但总有二三贤者智者懂。为什么先知、宗教家、哲学家要用比喻?从西方史诗到中国《诗经》,充满比喻,几乎是靠比喻架构完成的。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真正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最美的是数学和音乐,令人着迷,完全没有比喻。绘画就是比喻,绘画和文学都脱不了比喻。我也嗜好比喻,但只能在音乐、数学里找安慰。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乐。庄周最会漫无边际作比喻,老牌形象思维大师,如果我与庄子会面,他开口大鹏、乌龟之类,我就说:“庄兄,别来这一套,两律背反,就两律背反,权力意志,还是自由意志,大家表态。”人类总是以误解当做理解,一旦理解,即又转成误解。艺术家要留一份“神秘感”,保护自己。你自以为君子坦荡荡,结果呢,招鬼上门,引狼入室。信心到底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毁,不如不立。诸位要是真心在听,就该知道我的解释过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欣赏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最动人的是耶稣在橄榄山上的绝唱。门徒不醒。他们是凡人,老实人。开始时,耶...

5页 / 

39

文学回忆录(1989-1994)

《文学回忆录(1989-1994)》

作者:木心

木心其他作品: 《文学回忆录》 《素履之往》 《琼美卡随想录》 《哥伦比亚的倒影》 《鱼丽之宴》 《即兴判断》 《从前慢》
《文学回忆录(1989-1994)》简介: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听课学生陈丹青说,... (更多)

投稿有关《文学回忆录(1989-1994)》的语录

推荐作品

更多>
京华烟云经典语录

京华烟云

他们各处游荡,寻找“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全都予以杀害。“大毛子”指洋人,“二毛子”“三毛子”指信教的,在洋行做事的,以及说英语的中国人。他们各处去烧教堂,烧洋房子,毁坏洋镜子,洋伞,洋钟,洋画。杀的中国人倒比杀的洋人多。他们证明中国人是否是“二毛子”的方法很简单:让有嫌疑的人在大街上跪在义和团的神坛前面,向他们的神烧一张黄表,人有罪无罪就看纸灰是向上飞,还是向下落而定。

林语堂

点赞(0) 1806 ℃
愿你对自己不离不弃经典语录

愿你对自己不离不弃

眼前的困境,往往是过去伤痛的轮回。

晓雅

点赞(0) 1319 ℃
读库1803经典语录

读库1803

……农民里头有许多特殊的人,这些人参与了中国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在诸多历史事件当中,农民所处的是什么角色呢?是一个革命者的角色。我的问题是,农民果真是革命者吗?我的结论是,农民从来都不是革命者。虽然革命的时候,农民永远是先锋,永远是主力,但农民不是革命者,那他是谁?我的结论是,农民只是能量,只是汽油,方向盘永远不在农民的手上。(战争资源) 所以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民的身影,但是他们的身份恰恰又是非常可疑的。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那就是农民当中的积极分子,每次运动来了之后,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这些积极分子是不是真的有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不是真的有他们的理想目标?这个我几乎不太相信。 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就是跟在后面的,提供能量的一个能源,每次革命发生之后,在他们的内心真正留下了什么?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作家,得好好反思反思。比方说农民把地主给杀了,抢占地主的房屋、土地和小老婆。在占有这些资源之后,他们内心的真正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我们文学的一个空白。我在《平原》里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人都是有良知的,当一个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之后,他的内心状况果真是一个胜利者所呈现出来的那样欢欣鼓舞吗?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他们的内心一定有罪恶感。但是这个罪恶感上升不到精神忏悔那样一个高度。

张立宪

点赞(0) 61 ℃
小于一经典语录

小于一

那是这座城市最神奇的时刻,你可以在凌晨两点读书写作而不需要灯光,建筑物没有阴影,屋顶环绕着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的瓷器。周围是如此安静,你几乎可以听见一支汤匙在芬兰掉落的叮当声。

约瑟夫·布罗茨基

点赞(0) 126 ℃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