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写的是什么?就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他们从第一代开始,跑到沼泽地里建立了马孔多镇,竭力想跟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家族第一代的这批人,沦落到最后终局的时候就在搞炼金术,炼小金鱼,回到自己的印第安文化传统里面,然后在里面自我洄流。后来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一直到第七代,长了条猪尾巴,后来被一群蚂蚁吃掉了,只剩下一小块皮。就这么一种生存,中间经历那么多挣扎、战争,形形色色的奋斗,一代一代,最后都瓦解了,这个马孔多镇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这里写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不变,这种孤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渴望变,但是变不了?这里面反映出更深刻的一些问题。我们生活在强势的欧美文化里面,它跟原来的比如印第安或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因为这种不同质,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就像建立起一座孤岛,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外来的力量所打碎,你要去跟随它变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变不了的,这是一种特别的、内在的、很深的悲剧。我们在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可能自己就是马孔多的居民。我们在很热烈地做一些事情,追求一些东西,实际上也就是在模仿我们所向往做的事情,拼命地跟它对接。但一个人要变化,有一个依赖条件,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有一种相近性、亲缘性和梯度性。一种新的强势的外来文化进入之后,它其实跟当地没有任何亲缘性,没有任何的可交互性,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马孔多困境。在我们今天的世界,这种断裂和差距太大了,《百年孤独》的意义就特别地有这么一个深层的指向。社会学家做了很多研究,现在有个名词叫巨无霸指数,就是在一个国家,你要花多少分钟的劳动可以买一个巨无霸。比如在肯尼亚的内罗毕,一个人要花大概三个小时的劳动才能买一个巨无霸,而在美国芝加哥,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买到。所以马孔多的居民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就会产生一个幻觉,回到自己的传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