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事件是按照序列来的,为什么历史一定要抵达一个充满意义的终点?德国哲学家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中认为,是因为历史的观念受到了神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宗教里有救赎、末世的讨论,认为历史发展到最后一刻,人会获得启示乃至救赎。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都是人经历锻炼后获得拯救。这种最终获得救赎的表达如果换成更为世俗的说法,就是指人最终会成功、成长、得到所求,只不过,后来大家都渐渐忘了这背后宗教的东西了。但是,这种说法放到中国显然就不具有解释力,我们没有神学传统,却也有强大的线性史学传统。在老百姓的认知里,也相信“百炼成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又怎么解释呢?中国的时间观念,似乎更接近于一种“阶段论”,它不会设计终极目标,但会设计阶段性目标。老话常说的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三种渐次的境界、甚至在制度设计里的“三年目标”“五年目标”,其实都有这种阶段论时间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