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乔治·斯坦纳《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开篇:“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作品的回报之情。”我们的细读(创造)在多大程度上不是在曲解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是一个关于诠释的古老命题,其中的矛盾也包含着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的分歧点:到底是要“真理的内容的理解”,还是“作者意图的理解”?反复重读也是“应用”文本的关键。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阅读与彻底的理解无法同时进行,亦即识别信息和处理信息总是非同步的,对于一些善用含蓄、留白手法的作家作品,反复重读就成为彻底理解的必要步骤。
分享至:
热门推荐
原作者:张秋子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更多)
标签分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