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当然,最终的还原是作品与人结成了生命共同体,即经验性的参与。只有与个人的经验贴合,文本才从作者手里被撬下,镶嵌进了你的生命。在与作者博弈的过程中,批评者像轮着斧头的伐木工原本遮天蔽日的密林被砍倒,先是一些光柱透进来,进而变成大片的去蔽与澄明,等文本能够像一片空地似的呈现批评者心头时,批评者往往会发现,文本的细节与他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他手心的老茧,异常熟悉、异常亲热。
分享至:
热门推荐
原作者:张秋子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更多)
标签分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