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怎样才算是“理解”——理解必须是一个双方的过程。互动的理解不是“我深入你之中”,而是“我与你,周旋久”。这也就意味着,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两个人的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不然,阅读者只能用衣服兜着作者观念还兜不住——看完之后,有感觉,但说不出。当所有阅读情绪只能凝结为一句“太好看了”而说不出所以然,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这声惊叹里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的、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分享至:
热门推荐
原作者:张秋子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更多)
标签分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