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205

读库2205简介

《读库2205》共包含六篇文章。

科克伦(中文名科龄)出生在苏格兰,三十岁时被派往中国做医疗传教士。在治病救人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在本地建医学院培养出现代医生,再建医院帮更多的病人。四十岁时,他一手主导推动的协和医学堂在北京建成。四十六岁时,也是协和首届学生毕业后不久,科龄回国。“医学大神”系列作者朱石生在《苏格兰来的洋大夫》里回顾科龄在中国这十几年的奇遇,正可看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医疗卫生、教育、思想意识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李金声曾在《读库2002》发表过《落榜》,《从知青到检察官》是为续篇,讲的是他落榜后第二年,1978年参加高考,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进入省政法学校,毕业后没能如愿进公安系统,机缘巧合去了省检察院工作的经历。他说自己的人生,几乎都不是他主动的选择,而是由一连串的偶然决定的。

《出差》是作者小生回忆自己19...

读库2205 名言/名句/语录

1953年12月7日,科龄在英国平纳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在当时属于罕有的高龄。 敬仰他的人们常说,科龄是个超越时代的人。 这话或许不算过誉。在宗教方面,他主张的本土化方针,在当时被普遍漠视,而到1960年代之后,基督教各个宗派终于承认,科龄的主张实际上是最可能持续发展的方略。 医学堂的经历也同样印证了他的超前。他那个建立正规医学院的梦,在旁人看来只能是一个狂野的梦,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的滞后,文化的抵触,政治的龃龉,经济的拮据,各种各样的艰难如同铁锤,一次又一次砸向他那个水晶一般美丽,也如水晶一般脆弱的梦想。谁都没想到,这个苏格兰人,竟然真的做成了一个水晶杯:协和医学堂。 中国古人饮茶,茶叶、茶具、火候之外,对用水也十分讲究。唐朝张又新 《煎茶水记》记载,精于赏鉴的刑部侍郎刘伯刍品评与茶相宜的各地水泉,分为七等,以“扬子江南零水”为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位居第二。张又新另称自己曾在一位楚僧的囊中见到一篇《煮茶记》,文中记述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驿遇见茶圣陆羽,请教所历烹茶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并将天下名水分为二十品,排名榜首的是“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二名,仍是“无锡惠山寺石泉水” 鸦片数千年前在中东和近东出现,地中海周边地区长期把它用作镇痛止泻的药物。这些地区的医疗服务很早就有政府控扼,对于药物发放有相对严格的管制,加上强烈的宗教理念,几千年里鸦片成瘾没有构成大面积社会问题。如果能严格管理,控制依赖性,鸦片确实有药用价值,鸦片的天然有效成分是吗啡,后来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有芬太尼和美沙酮,这些药物现在依然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镇痛药。但鸦片毕竟是有成瘾性的药物,若是缺乏有效的管控制度,一旦流入民间,很容易带来健康和社会问题。明朝时候中国有鸦片出售,但价格昂贵,只有富豪可能吸食,因为消费能力的天然限制,那时鸦片的祸害范围不大。十八世纪初,清朝雍正期间,鸦片流传范围有扩大趋势,清廷于是明令禁止吸食鸦片,可惜收效甚微。十八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抵消购买中国茶叶带来的贸易赤字,在印度廉价购买鸦片,然后向中国强力倾销。货源增加伴随价格下降,明朝时“等价黄金”的鸦片,现在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滥用鸦片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后就是清廷的禁烟和两次鸦片战争。 但若是离开外国人驻地,到平民区看看,科龄发现北京的肮脏不亚于朝阳,有些地方甚至更糟,因为京城人更多,制造的污秽也就更多。城里大部分地方是贫民居住的平房,屋顶是残破的瓦片,各家门前的公共地面总有一堆垃圾,小巷里随时可能踩到粪便。煤是居民的主要燃料,空气中充斥着黑霾,再加上说不清来路的各种臭味,对于初来乍到的欧洲人,呼吸本身就是一场搏斗。乞丐无处不在,看到衣冠整齐的人就围上去,若是不给钱,他们就长时间、长距离追讨,除非是被巡捕驱散。讨来的钱可能用来买吃的,也可能用来买鸦片。晚上随便找一片空地倒下就睡,若是饿死或是冻死,本地盘的乞丐会接手他身上的“财物”一 缺边的碗,霉迹斑斑的衣服,可能还有个油腻的褡裢——然后把尸身推到路边的沟里。这种无主尸首似乎并不罕见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