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此时,何时?

若非此时,何时?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日里,一支奇特的犹太人游击队从俄罗斯出发,穿越战火中的波兰和德国,一路打到意大利。他们逃过屠杀,踏着血染的路而来,当中有掉队的红军士兵、劳动营的幸存者,甚至演员和小提琴手。他们扛起从德国人手里夺来的武器,努力挣得为人的尊严,屡次品尝杀戮的苦涩,经历重重冒险——炸火车、拯救集中营里最后的幸存者、转移德军的空投物资……他们将《塔木德》中的格言写进队歌:“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

通过这本书,莱维“欲向那些犹太人致敬,无论寥寥数人或人数众多,他们都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奋斗里重新找到尊严和自由”。

若非此时,何时? 名言/名句/语录

数年的磨难令这些男男女女硬起心肠,却不曾使他们卑屈,他们是一个文明的幸存者,这个文明几乎不为意大利人所知,被纳粹连根铲除。虽然困顿,这些幸存者依然深知自己的尊严。 “他(拉比希列)亦说:‘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诚然,我替这些人物所设置的对于这一警句的诠释,并不属于规范的犹太教传统。 我的意图并非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重构其中一支队伍的历程,其中有虚构,但也确凿可信。我所叙述的大部分事件真实地发生过,纵然不是发生于我所给出的地点和时间。犹太人游击队确实与德军作战,几乎总是在绝境中作战,有时作为苏联或波兰军队多少算正规的部属,很多时候则全队都是犹太人。也有类似凡雅明的游击队,根据时局形势,或接纳或排拒犹太战士(有时将他们缴械或杀害)。犹太人队伍,总计有一万或一万五千人,生存了很长时间,有些存活到战争结束,譬如在我擅自虚构的诺沃肖尔基防御营地,甚至在类似我所描述的什慕列克的地下墓穴(尽管看似令人难以置信)。关于敌后滋扰行动,譬如破坏铁路、改道空投物资,在东欧关于游击队战争的文献中有充分的记载。 You understand many things better at thirty than at twenty and you can also bear them better.三十岁的你比二十岁的你更深刻地理解很多事物,也更能忍受它们。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