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纪念版)

法國二十世紀的作家馬爾侯有一段文字便精彩闡釋了特立獨行的個人主義者對他心愛的女人抱著什麽樣的期望。在他《人間景況》這部小説中,主角齊歐思索著「『聼別人説話時,我們是用耳朵。我們自己説話的聲音則是從喉嚨冒起。』沒錯。我們傾聽自己生命也是用喉嚨,那在傾聽別人生命時是用什麽呢?……『對其他人來説,我做的事就代表我這個人。』……只有梅才瞭解,他這個人并不等於他做的事;也只有他瞭解,梅佐的事蹟和她本人完全不同。愛情藉著擁抱讓兩個人貼近,相互依偎,同心力抗孤獨,但擁抱帶來的慰藉并不是要給男人或女人的,而是要給每個人心中自己最珍惜的那個部分,那個認爲自己是癲狂之人、是無與倫比的怪物的部分。自從他母親死後,只有在梅眼中,他不是齊歐·吉索斯,而是她最有默契的親密伴侶……『其他的男人不是我的同類,他們只會打量我、評斷我的所作所爲;那些愛我的人、不打量我的人才是我的同類,他們愛我,力抗他人一切的評斷,他們愛我,力抗他人對我墮落的評斷、卑下的評斷、背叛的評斷,他們愛的是我,而不是我所做的或是我要去做的。只要我愛我自己,他們都會一直愛我到底,甚至連我自殺都會愛到底……』」齊歐這種態度之所以顯得很有人性、很動人,是因爲其中含有相互性,彼此以同等的方式相互看待;他要梅愛他真實的自我,而不是要她將他自己美好的形象投射回來。許多男人都做不到這一層;大部分的男人并不想發掘真實的自我,他們只想在女人眼底尋求自己帶著光環而人人讚嘆、人人感懷、人人奉若神明的形象。女人之所以常常被比作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她是納西瑟斯之類的男性可以攬之自照的那面鏡子:他俯身面對她,可能是出於真心誠意,也可能是別有所圖。

热门推荐

1、只要女人还想做女人,她的独立地位就会在她身上引起自卑情结;反过来,她的女性特点使她怀疑自己的职业机会。 2、为什么女人是他者,要知道的是,在女人身上,在历史的过程中,自然怎样被攫取了;要知道的是,人类把女性变成了什么。 3、在贝塔里厨房的那个夜晚,我向安德蕾吐露心声,承认自己深深依恋着她,后来我对她的情感逐渐变得不那么炙热。虽然她对我而言依然非常重要,但现在我的世界里有了其他人,也有了我自己:她不再是唯一了。 4、有些少女永远不能体验到真正完整的爱情,她们一生都在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女人不会接受她的次要者地位,除非她在这种放弃行为中可以重新变成主要者。可不是吗,她在变成客体的过程中,成了孤芳自赏的偶像,但对他仍成为次要者的无情逻辑,她则予以唾弃。她想成为迷人宝贝,而不是做被人获取的物品。于是,男人们发现这种前后矛盾是无所适从的:她袒胸露肩,裸露双腿,可人们一旦去注视它们,她便会脸红,恼怒。她喜欢刺激男性,但如果看到她已经引起他的欲望,她又会感到厌恶,退避三舍。男性的欲望是恭维,同样也是冒犯。 5、人们或许会想:“她的信仰是表面的,说说而已,因为它在苦难和死亡面前不堪一击。”我不知何为信仰。不过她全部的生活都有赖于宗教。宗教就是其本质,我们在她抽屉里发现的几张纸证明了这点。如果她把祈祷仅仅看成是一种机械的嗡嗡声,数念珠不会比做填字游戏更累。事实上,她不做祈祷这件事让我相信,对她而言祈祷是一种需要集中精神、思想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状态。她知道应该对上帝说什么:“治愈我吧。但为了实现您的意愿,我愿意死去。”她不愿意。在这现实的时刻,她没有选择说些言不由衷的好话。但与此同时,她也没有赋予自己反抗的权利,而是保持了沉默:“上帝是仁慈的。” 我无法理解,”沃捷小姐震惊地说,“你妈妈这么虔诚,她怎么会这么畏惧死亡!”她难道不知道有的圣徒在临终之际也会尖叫、抽搐吗?而且,妈妈并不畏惧上帝或魔鬼,她唯一恐惧的是离开这个世界。我的祖母见自己时日无多,就心满意足地说:“我最后要吃一个小小的白煮蛋,然后再去与古斯塔夫相见。”她对生存并无激情,八十四岁的她过着阴郁而呆板的生活,死亡不会给她带来什么烦恼。我父亲的勇气不亚于她。“别让你母亲叫个神父回来,”他对我说,“我可不想演喜剧了。”他清清楚楚地交代后事。毁灭、怨恨,他接受虚无如同祖母接受天堂一般平心静气。妈妈像我样热爱生活,面对死亡,她也跟我一样想进行反抗。在她最后的日子,我收到了很多批评我最新著作的来信:“如果你还没失去信仰,你就不会这么惧怕死亡。”信徒怀着险恶的怜悯之心写道。也有善意的读者这么写:“死亡也没什么:你的作品是不朽的。”我在心里告诉他们,他们都错了。宗教并不能给妈妈带来更多的慰藉,身后名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无论你相信的是天堂还是俗世,只要你热爱生活,永生就不可能是死亡的安慰。 6、这就是说,在试图成为上帝的徒劳尝试中,人使自己以人的身份去生存,而如果他对这种生存感到满意的话,他就和自我完全符合了。对人来说,如果他想生存,就必须走向那个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的生灵;但是,他可以希望这种张力,包括这种张力中所包含的失败。他的存在就是有缺失的存在,但有一种这个缺失的存在方式,它恰恰就是生存。
西蒙娜·德·波伏瓦

原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 《第二性》 《告别的仪式》 《女宾》 《形影不离》 《名士风流 I》 《模糊性的道德》 《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
西蒙娜·德·波伏瓦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等人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