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被动性作为“女性化”的女人特点,是一种从小时候起就在她身上发展起来的特性。可是,认为这是一种生物学的论据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是教师和社会强加给她的命运。男孩的巨大机会在于,他的为他人存在的方式有利于他确立自为的存在。他学会生存,把它当做朝向世界的自由活动,他与其他男孩校量坚忍和独立,他蔑视女孩。爬树、跟同伴打架、在激烈的游戏中较量,他把自己的身体当做驯服自然和战斗的工具;他对自己的肌肉和性别感到骄做;通过游戏、运动、斗争、挑战、考验,他均衡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吸取使用暴力的严厉教训;他学会挨揍、蔑视痛苦、从小不掉泪。他做事,他创造,他敢于行动。当然,他考验自己,也“为他人”去接受考验,他对自己的男子气概提出拷问,由此产生许多与大人和他的同伴们有关的问题。但重要的是,在他这种对客体形象的属于自己的操心和通过具体计划自我确定的意志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他在存在的过程中使自己存在,两者是同 的活动。相反,在女人身上,一开始就在她的自主生存和她的“他者存在”之间有着冲突;人们向她灌输,为了讨人喜欢,就必须竭力令人喜欢,必须成为客体;因此,她应该放弃她的自主。人们把她当做一个活的布娃娃,拒绝给她自由;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她越是少运用自由去理解、把握和发现周围的世界,她就越是在世界上找不到资源,她就越不敢确认自己是主体;要是人们鼓励她去做,她可能表现出与男孩同样的活力、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主动精神、同样的大胆。当有时人们把她当做男性培养时,便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她就会避免许多间题。指出这一点是有趣的:做父亲的乐意让女儿接受的正是这种教育;由一个男人抚养长大的女子,摆脱了大部分女性的缺憾。可是风俗反对人们将女孩与男孩完全一律对待。我在一个村里见到过一些三四岁的小姑娘,她们的父亲让她们穿短裤;所有的孩子都捉弄她们:“这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想证实一下;以致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