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学生对自己的道德预设极为笃定,哪怕我再三用各种微小可能性来“诱骗”他们,绝大多数人仍然坚信自己在面临这种窘境时,不会有丝毫的犹豫或者厌弃,他们的答案充满了铿锵一“毕竟他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救他!” 可是,如果我们并没有自己设想的那么善良与坚定呢?如果我们比自己所能想到的还要邪荡与不负责任呢?在问题发生之前的所有道德预设,都是经不起检验的,而在问题发生的时刻,人们的自白同样不可相信,因为它们往往已经经历过一层内心超我的审查了。直到现在,没有文学的帮助,我们仍然无法勇敢地说出最真切的内心意识,因为,一旦把“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状态外化,我们就是在将一头巨鲸赶入狭窄的港口,这些港口由“责任”“义务”“必然”“法律”“道德”命名。所以,我们学会了“自欺”,自欺从未诞生过“阴暗”的思想,自欺所有情感都敢于放置在阳光下烤炙。萨特之所以说“自欺是自由的阴影”,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有自由选择说出自己和呈现自己,我们往往乐于放弃承认自由选择之我,而趋向于呈现自欺之我。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