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极端向内挖掘的学科,它固然也写社会、也反映现实,但它所勾勒的最深的对象,是人的存在本身。向内挖掘得越深,评价的标准就越模糊;反之,如史学、社会学这些学科,更多的是向外描绘,因而,一种可视的、可量化的、公认的标准也就相对易于达成。……..批评的目的不是揭露所谓的“真相”或者“真理”,而是使艺术作品的冲击力尽可能深入地传到读者的智性与感性之中。审美的感受力与思想的冲击力,正是系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那根弦上,没有统一标准,只有尽可能地将作品生命化,无论是作品中叙事、思想、修辞、人物、事件,多一分嵌入自我的体会,就多一分将作品内化的可能性。在讨论文本时,哪怕什么具体的东西也说不出来,只说出一句“这段描写令我反感”,我都觉得作品与读者之间已经实现了神秘的汇流,读者向着那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东西又靠近了一分。自然,文学理解的遗憾也在这里,读者无法清晰地解释自己的“反感”,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与他的过往经验和未来认知扭在一起的情结,像死亡或者出生一样独特。……..有了照见自我的体验,阅读也就真正与阅读者的内在产生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