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余生

《北史·后妃传》说冯太后入宫是因为冯朗“坐事诛”,显然是以罪人家属“配奚官”。史不言冯朗所坐何事,我猜是因为他弟弟冯邈随军北伐时叛逃柔然。《北史·外戚传》说冯熙随保母逃命,是因为“叔父乐陵公渺因战入蠕蠕”。排比年代,我估计冯邈叛逃发生在太平真君四年(443)冬。这一年九月北魏大举北伐,四路大军深入漠北,一直打到柔然的心脏地带根河(鄂尔浑河)河谷。可是这一战似乎出了好多问题,首先是一个重要将领“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其次是战后处死了行军“后期”的八个将军,其中包括四路大军主帅之一的中山王拓跋辰。很可能,冯邈就是和封沓一样(或一起)叛逃柔然的。冯朗因此被杀,妻王氏可能先已亡故(不然她也会和女儿一样成为奚官奴),六岁的儿子冯熙随保母魏氏逃窜,“至氐羌中抚育”,逃过了受宫刑做阉官的厄运。所谓“氐羌中”,大概是冯朗任东秦州刺史所管辖的关中东北部,即汉晋的冯翊郡境内,以氐羌等非华夏人口为主。冯太后年方三岁,配入宫里。《北史·后妃传》说她入宫后得到姑母的照顾:“太武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这个左昭仪冯氏,就是冯弘送到平城和亲的女儿。年幼的冯氏一方面得姑母照拂,另一方面自己努力,“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不过,左昭仪也不能帮她改变卑贱宫女的身份。冯太后的时来运转,要靠另一位好运气的长辈。这就是文成帝的乳母常太后。《魏书·皇后传》:“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据《北史·外戚传》,常太后的祖父常亥、父亲常澄在苻秦官为郡太守,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们同样(或主要)在后燕和北燕为官。所谓“太延中,以事入宫”,是指太延二年(436)太武帝灭北燕。如果常氏就在魏军此次掳掠的北燕人口中,那么她入宫三四年后文成帝才出生。她能被太武帝选为文成帝的乳母,说明她那时刚刚生育,而史料不见她的子女信...

热门推荐

1、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 2、西方史学又把现代历史学诞生之前的传统历史学家称为古董学家(antiquary)。 3、陈侃理指出,《史记》版叙事起于楚人反秦时的政治宣传,“胡亥不当立”的说法遂与汉朝的法统发生关联,自然为《史记》所取,其他说法慢慢消退,终至湮灭。 4、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5、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积极的遗忘,是出于某种目标,主动地、有意识地切断与过去之间联系的遗忘。焚书、文字狱、删帖、屏蔽敏感词或禁言,就是要造成一种主动的遗忘、一种强制性的遗忘。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样的遗忘是有历史学意义的。 6、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有一句著名的话: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往昔乃是异乡)。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异乡),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罗新

原作者:罗新

罗新作品: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罗新简介: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