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记

游目记简介

廖伟棠不但是一位摄影师,同时也用他写诗的笔写下许多篇摄影评论随笔。或纵论摄影思潮现象,或细味他喜爱的中外摄影家,率性行文,诗意盎然,具有一般摄影理论文章缺乏的温度与湿度。书中还穿插了廖伟棠近年创作的三组实验影像,与理论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体。

游目记 名言/名句/语录

台湾一口气出版了三本荒木经惟的图文书和四本森山大道的文集,这已经成为一个出版的人热潮。热潮的成因,也许是因为数码摄影的全面泛滥,反而导致文艺·青年的逆反心态——我幼要拍摄更有思想、更具有实验性的照片,于是荒木和森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风格化的选择。而已相较于荒木经惟的疯狂和热辣,森山大道的低调和“Cool” 更为贴合大多数 “小资” 文艺青年的口味——他们感觉到了荒木在摄影内容上的挑衅性,却还设有意识到森木的挑衅也许更为彻底,他的摄影观直指我们习惯的摄影美学本身。乐摸摄影一代只注意到森山的随意性和风格化,但尚未领略到他在 “浪游” 之外,对摄影本质、记忆本质的追问——这新出版的四本文集证明了我之前仅凭他的照片做出的推想,森山是一个反刍自我的思想者,正如他无意做出的自我隐喻 :他是个海参男。那么表面上口无遮拦、百毒不侵的 “天才荒木” 又如何?他的摄影和摄影论,乍看来是哗众取宠的,然而又常让你心有戚戚,欲超越其浮乱表象一挥究竟。《荒木经性的天才写真术》里面就提供了他的大量 “金句”,和森山大道的喃喃内心独自、深度咀嚼不同,荒大的话充满禅宗狂僧式的捧喝,随时让人透过那些貌似黄色笑话的狂言获得顿悟。正是荒木经惟,令我反思现在在国际艺术界流行的档案式肖像摄影的苍白和虚伪,我想这也是荒木获得更强烈的国民性认同的关键,其实也是日本当代摄影的重要意义,用简单的流行语一言概之:他的摄影很 “有爱’’。荒木如此评说他眼中 ”欧洲古典派的那些家伙’’ 和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前大家认为刻意断绝与对方的关系,或用客观的角度来观看才是摄影……然而我认为并非如此,反而该进一步把那关系住更浓厚的层次推过去,不是更好吗?与其阻断情感,倒不如往更深的方向延伸… 引发我写 “中性” 的是另一张署名的照片《巴塞罗那》作者克里斯特·斯特隆霍姆( christer stromboim ),1918 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曾在巴黎跟一些妓女一起生活和工作,后来把当时生活的摄影记录结集出版了《白色广场的朋友们》。《巴塞罗那》中的中年女子很俗气但又莫名优雅——来自那种不动声色的姿容,犹如中性灰的安静。此外还有让- 卢普·西夫(Jean-Loup sief) 拍摄的女孩基摩,诱惑的身子,却有少年的绝望面孔、消瘦手腕,显得若即若禽。最后是罗伯特·梅普勒索普( Robett Mapplethorpe ),出生于1947 年,美国著名摄影家,在1989 年因艾滋病去世。他拍摄的庞克女皇帕蒂·史密斯(PattiSmith-), 充满了脆弱的张力。帕蒂·史密斯曾说:“罗伯特·梅普勒索普有着没吃金果之前亚当清纯的快乐和受魔鬼诱惑之后的夏娃般邪恶的好奇心,他的能力是这二者的合而为一。”其实这就是灰的力量,黑和白的辐射在其中到达临界点,继而变得无比纯净,成为校准花花世界的标准。 里维拉 奥罗斯科 西盖罗斯 我还记得1826年摄影术刚刚发明之际,西方画家也都有过丧失话语权的担心,传统写实绘画受到大众离弃,相对于镜像一般的摄影,绘画再写实也难比其“栩栩如真”,于是绘画只好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舞台,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代艺术就是这样被迫诞生了,不再追求肉眼所见的真实、原样复制的真实,(这真实本来就值得怀疑),转而追求内心主观的真实、抽象表现的真实,没有路意味着万千条路可以走,从此天马行空,转向了更复杂和奇特的表达形式,让艺术的概念大大大丰富。传统摄影受到网络传播摄影挑战,似也应作如是观。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