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塔

记忆之塔简介

《记忆之塔》虽是散文集,也确实在文字背后穿起了台湾中国文学界1960~1990年代的面貌,因此有人评论这本书是台湾的“儒林外史”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台湾动荡的时代里,周志文,一个从宜兰乡下考上东吴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怀抱着孟子一样的浩然理想,却发现大学里充满了荒唐的老师和荒诞的事情……他经历了《自由中国》的年代,大学时遇上当年姓章的两蒋兄弟,旁听殷海光、齐邦媛等老师的课。后来任教桃园振声中学、淡江大学和台大,记录了形形色色的奇人与故事。在他笔下,我们看到了戒严时期被扭曲了的大学校园里,龙蛇杂处的浮生百相。这本书几乎就是台湾变动最剧烈的时代里,一名台北文化人的养成过程:胡适、殷海光、台静农、屈万里、郑骞,还有自由中国、存在主义、越战的中山北路、书店的重庆南路、明星/田园咖啡厅、《现代文学》、《文学季刊》、《笔汇》、《畅流》、《拾穗》……可供老一辈中文人在里头寻找学界轶闻,年轻一辈当作天宝遗事,更多的路人甲,用来回味自己一生求取知识的路径与坎坷。想想在知识的堂皇门面下,曾有多少卑弱的人物,冷血的心灵,崇高与腐朽和谐的并存着。

记忆之塔 经典语录/名句

教我的很多教师说起来可怜,他们道德脆弱,知识困乏,严格说来,都是残缺的人,那些残缺,也许是由时代所造成,他们所处的是个充满错误与荒诞的时代,因此他们也算是受害者。但尽管如此,个人还是要负些责任的,卢梭说:“人戴着枷锁而生,但他可以变得自由。”坏时代也可能造就个人的自由与非凡,端视自己的态度,不幸他们没能做到。当时学校其实在处处剥削这群教师,他们不晓得向学校争取权益,只晓得明争暗斗,把伤留给学生去承受,学生受伤了,他们都视若无睹…… 我宁愿这不是真的,但都是我周围的事实。由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多是人格扭曲。其中没有部分没被扭曲,他们随波逐流,俯仰人世,往往一生默默无闻。然而庸碌的人,多数不会做出太大的坏事,做了坏事也不晓得为自己找理由辩护 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尤其在我们的时代。他必须认真的选择自己的价值,选定后就朝着这个方向走,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少说话,最好是默默无言。这是我为什么艳羡那些善于独处的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生命的中心,自信有从容的走自己的路。在我们的时代,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坏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是真如尼克父亲说的:”要看状况而定。“天气时阴时晴,乍暖还凉,路是有的但很崎岖,目标也很遥远,还是值得走下去。 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尤其在我们的时代。他必须认真的选择自己的价值,选定后就朝着这个方向走,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少说话,最好是默默无言。这是我为什么艳羡那些善于独处的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生命的中心,自信有从容的走自己的路。在我们的时代,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坏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是真如尼克父亲说的:”要看状况而定。“天气时阴时晴,乍暖还凉,路是有的但很崎岖,目标也很遥远,还是值得走下去。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原则,一种价值的方向,从哲学的观点,文化必须贯穿在生活中,当它是生活的形式(方式)时,它才能称作文化。这有点像讨论道德时,主张道德不能只在“空言”上立论,必须躬行实践才能算是道德一样,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真精神之所在。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