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Ⅰ 名言/名句/语录

本页共收录379条《第二性Ⅰ》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第二性Ⅰ》名言/《第二性Ⅰ》经典名句/语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第二性Ⅰ》语录可以了解《第二性Ⅰ》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第二性Ⅰ》名句,欢迎分享。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十分重要的真理。人类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历史现实。人类社会是一个反自然:它不是被动地忍受自然的在场,它使自然为自己所用。这种为自己所用不是一个内部的和主观的活动:它客观上在实践中进行。因此,女人不会简单地被看作一个有欲性的机体:在生物学的论据中,唯有在行动中取得具体价值的论据才有重要性;女人对自身的意识不是由她的性欲确定的,而是反映了一种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处境,这个结构表现了人类达到的技术发展的程度。可以看出,从生物学来说,标志女人的两个本质特点如下:她对世界的掌握不如男人来得广泛;她更屈从于物种。但这些事实在经济和社会的背景下看来,则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对世界的掌握,从来不由赤身裸体来确定:手,用以握东西的拇指,已经朝工具超越,工具增加了它的能力;从史前最古老的资料开始,人就总是像被武装起来。在要舞动沉重的大棒,击败野兽的时代,女人的体力弱就构成明显的劣势:只要工具要求稍微高过女人拥有的力量就足以使她显得完全无能。但是,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技术消除了男女体力上的不平等。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充足的体力才产生优势,拥有过多的体力不比拥有足够的体力更好。
人们长期认为,至今仍然认为,在某些母系原始社会,父亲与受孕绝对没有关系:祖先的亡灵以活萌芽形式潜入到母体中。在父系制到来时,男性坚决要求传宗接代;人们不得不仍然在生育中给予母亲一个位置,但人们认为,她只不过携带和孕育活的种子:唯有父亲才是创造者。亚里士多德设想,胎儿是通过精液和月经相遇而产生的:在这种共生之中,女人仅仅提供被动的物质,男性的本原才是力量、主动性、运动、生命。这也是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承认有两种体液,一种是弱的或者说雌的,还有一种是强的,即雄性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整个中世纪得到延续,直到现代。十七世纪末,哈维在母鹿交配后不久即宰杀它们,在子宫的角质中找到一些水泡,他以为是卵子,其实是胚胎。丹麦人斯蒂诺命名雌性生殖腺为卵巢,之前人们称之为“女性睾丸”,他还注意到在卵巢上面存在一些水泡,格拉夫在一六七七年错误地将之与卵子等同起来,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人们继续将卵巢看作雄性生殖腺的同类物。同一年,发现了“精子微生物”,并了解到它们渗入雌性动物的子宫;但是人们以为,它们不断在里面吸取养料,并且个体在它们之中早就成形荷兰人哈特萨克在一六九四年描画了隐藏在精子里的小精灵的形象,一六九九年,另外一个学者宣称,他看到了精子脱落一种壳,从中出现了一个小人,他也描画出这个小人。女人被局限于这些假设,培育一种活生生的、主动的、已经完美形成的本原。这些理论没有被普遍接受,讨论一直继续到十九世纪;只有发明了显微镜,才能够研究动物的卵子;一八二七年,贝尔辨认出哺乳类动物的卵子:这是包含在格拉夫氏泡中的一部分;不久,可以分割开来研究;一八三五年,发现了肌粒,也就是说原生质,然后是细胞;一八七七年,观察到精子进入海星卵子内;从这时起,建立了两个配子的细胞核对称之说;一八八三年,一个比利时动物学家第一次分析了它们结合的细节。P32~33

9页 / 

38

第二性Ⅰ

《第二性Ⅰ》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其他作品: 《人都是要死的》 《第二性》 《越洋情书》 《第二性Ⅱ》 《波伏瓦回忆录》
《第二性Ⅰ》简介: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更多)

投稿有关《第二性Ⅰ》的语录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