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生不同,一件艺术作品从来不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它永远被置于于其前辈和先行者的比较之下审视。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阴魂在诗歌中尤为明显,因为诗歌的词语远不如它们代表的观念那样异变。“经典”施加如此大的压力,有时候会造成言辞瘫痪。未来的难以承受要比现在的难以承受容易面对,原因之一是人类的深谋远虑要比未来可以带来的任何东西都具有毁灭性。存在着一种美学膨胀,它是由浪漫主义诗学(不管是自然主义版还是象征主义版)的绝对主宰引起的。都是一场用手段反对手段的战争;即使说,一种有条件的、以被囚禁的美学为特征的反应,一种感受力。但指涉和意释是任何文明化的论述的自然因素艺术家愈是欠债,就愈是富有。死亡向来是一首“天真”之歌,而不是经验之歌。艺术“模仿”死亡而不是生活,也就是说,艺术模仿那个生活没有为其提供任何概念的王国:艺术明白自己的短暂性,于是试图驯养尽可能长的版本的时间。毕竟,使艺术有别于生活的,乃是艺术有能力生产出比人类内部互相作用所能提供的更高级的抒情。与其说诗歌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不如说艺术是诗歌常常借用的一种形式。在本质上,诗歌是观念的表达,是把那个观念译入语言遗产——毕竟,语言是最便利的工具。因为“清晰”通常依靠已知的东西或合意的东西,或者更糟糕,记得的东西。世人思考未来是出于职业上对其受众的关注或对艺术的必死性的意识。

约瑟夫·布罗茨基

原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悲伤与理智》 《文明的孩子》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