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中叶时,这两样东西合并了:俄罗斯文学赶上了现实,它达到如此程度,以至哪怕是今天,当你想起圣彼得堡时,你竟不能区别虚构和现实。对一个其历史仅有两百七十六年的地方来说,这有点匪夷所思。因此除非你踏入教堂的地下室,否则你根本就难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些教派,除非你注意穹顶的十字架形状;而这座城市实际上没有葱头形圆顶。“杜马”在俄语里的意思是“思想”。应当在这里为列宁同志立纪念碑,因为他使圣彼得堡免于成为地球村低劣的一员和免于蒙上成为他的政府所在地的耻辱:1918年,他把俄罗斯首都迁回莫斯科。列宁却是他的时代的地道产物:一个心胸狭窄的革命者,有着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偏执狂权力欲,而权力本身亦是一个极其资产阶级的概念。

约瑟夫·布罗茨基

原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悲伤与理智》 《文明的孩子》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