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价值观,即使以古代标准看也属于变态(孙述宇先生的《水浒传一—怎样的强盗书》,详细论证了这一点),但《水浒传》的特点,正在于它是恐的价值观和沛莫能御的文学才华的奇妙组合。《水游传》用白话文写江湖,对文化人来说,这是用新奇的语言写陌生的世界,又确实写得人物鲜活世态生动,人比较容易赞美打开自己视野的东西。 《三国演义》就不行了。谢肇淛瞧不上《三国演义》的理由,是“事太实则近腐”,那么忠于正史干吗? 谢肇淛这人,二十几岁就中了进士,仕途也比较顺利,算成功人士。他学问好,藏书多思想通透,眼光敏锐,诗文都做得漂亮。对他这样的人来说,看些和“正经学”完全不同的小说,反而是别开生面的体验,所以也不吝啬给予赞美。但他感兴趣的是带点玄妙意味的哲理,而不是正确的三观,这是《三国演义》提供不了的。至于历史知识,他当然会觉得,要想了解,直接去看正史好了,还轮得到你说? 所以他才用一副阶级敌人的腔调说,《三国演义》“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君子道也”,谁喜欢《三国演义》谁没文化。 谢肇淛这种态度,在上流社会的文人里相当有代表性。如后七子之首的王世贞,认为《史记》《庄子》《水传》《西厢记》是“宇宙四大奇书”,这也分明是有文化的富贵公子的趣味:一部史书,一部子书,一部小说,一部杂剧,放在一起似乎不搭,但共同点是都才气横溢又透着些非主流色彩。能开出这种书单,真真展示出既不拘一格又超然卓逸的品味,至于《三国演义》,是不值一提的。 这就要说到上流社会的边缘人金圣叹了。他在王世贞这四部书之外,补了《离骚》和《杜诗》,称为“六大才子书”。他不如王世贞的地方,是缺少一点视而不见的高冷,捧《水浒传》的时候,特意把《三国演义》拉过来狂踩:“《三国》人物事体说话太多了,笔下拖不动,踅不转,分明如官府传话奴才,只是把小人声口替得这句出来,其实何曾自敢添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