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作为《西游记》文本中最早出现的主要人物,他所有的“初次经验”都带有深邃的哲学韵味,哪怕孙悟空自己当时毫不知情。包括他的第次流泪、第一次拜师、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死亡第一次意识到“洞天”而瞑目闯入、全身而退。换句话说,即使仙境就在眼前,明明白白告诉你、写给你看,让你出人很多次,不具备宗教领会的人也是看不见圣境,到不了“洞天”的。因为这不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洞”,而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天”。这和出入行为本身也没有关系,却与进出的行为者是否具有灵根或信仰有关。 但显然,童年的孙悟空尚不具备这样的眼力。他“赶闲无事”无意识地进出他终极追求所要抵达的终点,却还要出外去寻求圣境。如李卓吾评:“人人俱有此洞天福地,惜不曾看见耳。”此处照应后来拜师时“样样不学,只学长生”的孙悟空,与他身在灵山却不曾具备宗教领悟的“看见”,其实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