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
在我的印象里,古人听音乐,写的诗不少,写得好的也多。白居易听琵琶,韩愈听琴,李颀听琴听胡笳听筚篥,精彩的句子至今还能背诵得出。可是用散文写音乐,尤其是像这样着重写音乐在听众心里引起的感受的,我却极少读到。一直到后来白话文登场,才有《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和《老残游记》第二回那样的描写。这情形和看图画不同,题画的诗虽多,却难得比过韩愈《画记》和郑板桥题画的文字。这是什么缘故呢?真希望学美学的朋友们能讲出点道理来。
分享至:
热门推荐
原作者:钟叔河
钟叔河,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编辑、学者、散文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新湖南报》编辑、记者。1957年因发表《关于民主、自由……的四十八条》和 主张办党外报纸《同人报》,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一度中断出版生涯20年。1970年又因“污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判刑十年。1979年平反出狱,调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以《走向... (更多)
标签分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