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或许是苏轼本身不反对改革,只是在改革的立足点上有分歧,其虽偏向于司马光的“节流”方案,但对“开源”也保持着观望态度。或许是苏轼在等待说话的时机。说得太早,言论无根无据;说得太迟,失去了上书的意义。因此,在三年改革期间,苏轼以蛰伏的姿态,认真研究和梳理了改革的利弊。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无论何因,苏轼伺机而动了。
分享至:
热门推荐
原作者:江晓英
江晓英,笔名紫翘,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苏青:风从海上来》《不为回首 只为阑珊》《山水问君心:中国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等。在二十多家平面纸媒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百余篇。 (更多)
标签分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