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

名士风流简介

围观波伏瓦的世界——

女性主义引领者波伏瓦长篇代表作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

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

《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作为文学家身份的代表作品,她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1944至1945年,巴黎一群知识分子,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的法国,他们的活动、及思想历程。

波伏瓦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并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迪布勒伊夫妇之间,对应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相互依恋、尊重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安娜·迪布勒伊的知识女性形象、罗贝尔·迪布勒伊作为介入政治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与现实...

名士风流 名言/名句/语录

他前来寻觅的,正是杰尔巴德蓝天、夹竹桃和汹涌的大海,是夜晚闲聊的快乐,尤其是清晨的凉爽和中午的酷热。他为什么觅不到昔日生活中已经感受过的那份灼热而温柔的情趣?他再也不明白“幸福”、“欢乐”这些古老的词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只有五个感官,他们却如此迅速地产生了厌倦。 罗贝尔再也不是恒星、路标,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年迈六旬的老人, 身体虚弱、易病,失去了过去的保护,又面临着未来的威胁。我两眼睁得大大的,背靠着枕头。我必须想方设法拉开一定距离,以便更好地看清他,仿佛在这二十个春秋,我未曾毫不犹豫地爱过他。 要这样做,并非易事。曾有过一段时期,我远远地望着他,可那时我年纪太轻,看他时距离拉得太远了。一些同窗好友在索邦学院把他指给了我,人们对他议论纷纷,话中交织着钦佩与愤慨。人们私下传说他酗酒、逛妓院。若真是如此,对我倒更有吸引力。我儿时笃信宗教,这给我留下了副作用。在我看来,罪孽是上帝不存在的可悲的表现,倘若有人告诉我迪布勒伊强奸少女,我准会把他奉为一种圣人。可惜他的恶癖微不足道,而他取得的过多的荣誉却惹我恼怒。我开始听他授课,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虚假的伟人。他显然不同于其他教授,来时像阵风,总要迟到四五分钟。一开始,他的两只狡黠的大眼睛少不了先审视我们一阵,然后开始授课。他的声调忽而和蔼可亲,忽而咄咄逼人。他一副粗暴的面孔,声音猛烈,经常纵声大笑,我们有时觉得他带有几分疯狂,这一切之中无不蕴藏着某种挑衅。他身着十分洁白的衬衣,双手干干净净,脸刮得无可挑剔,因此,他穿的茄克衫、毛线衣和肥大的鞋子更显得有伤大雅,而不是因为马虎所能原谅的。他喜欢的是舒适而不是体面,即无拘无束, 而这在我看来是故作姿态。我读过他的小说,可不大喜欢。我期待的是这些小说能给我某种令人激奋的启示,可它们给我讲述的却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平平庸庸的情感和一大堆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至于他授的课,确实很有趣,这我同意,可说到底,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独到之处。他总是那么自信,使得我无法抵挡内心的欲望,恨不得驳斥他一番。噢!我也坚信真理属于左派,打从我孩提时代起,我就觉得资产阶级思想散发着某种愚蠢和虚假的气息,散发着一种极为难闻的臭味。后来,我在《福音书》中得知人是平等的... ……惟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毫不掩饰地把小说发生的时间安排在1935 年前后;可他无热情去编一部反映一个业已过时的世界的“老掉牙”的小说。当他下笔书写这些词句的时候,他所希望的恰恰相反,是要让自己活生生地整个儿跃然纸上。因此,必须用现在时来编写这个故事,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调整。……“也许我再也没有什么要倾吐的了。”他心里在想。他执意谈谈自己,可是,他与1935 年时的他已经判若两人,毫无相同之处。他当时对政治的淡漠态度、他的好奇心、他的勃勃雄心,以及个人主义的偏见,是多么短浅、多么幼稚!他设想的是一个一帆风顺、毫无坎坷的前程,进步有着保障,人与人之间很快就会产生博爱,世世代代将和睦相处,可这种设想尤其意味着自利和麻木。噢!他也许能为自己找到借口。可是,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在于尽量表现他生活的真实,而不是为了解释什么过错。 一旦做了件有用的事情,人们赋予您的不是权利,反而是义务。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