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04

读库2004简介

2017年1月24日-28日,2018年7月22日-30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两次跟随阿来回到故乡阿坝嘉绒藏区,导演张同道与作家边走边谈,完成了一次对故乡与记忆的回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是这两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毕飞宇、贾平凹和迟子建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读库1806》和《读库1902》),纪录片已于2020年7月播出。

从梭磨河边的穷小子到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是阿来自我教育的途径,“把我从一个简单的急于求成的人,变成现在可以不慌不忙,处变不惊,用非常平静的态度来感受这个世界”。自然、历史、宗教、人性与个人实践错杂交融,在阿来的回忆中舒展开来,故乡由此生出一种新的内涵:“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如果敢于真实地写出故乡的面貌,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真实认知的过程。”

京剧《战宛城》在历史上曾被...

读库2004 名言/名句/语录

先用政治折腾,后用经济折腾,现在在环境上有点明白了,知道光挣钱大概不行,但又面临一个选择,一个时期的主张就作为全民信仰了?还是允许大家自由去探索,自由去表达。 1967年至1978年期间的一种“梦境’。所有心态:迫不及待、浮躁、革命饥渴、兴奋、渴望牺牲与自我升华、期望从运动困境中解脱、纯而又纯的世界、永远年轻 都曲折地折射在这首并不复杂的长诗中。所有不同的种种愿望和解脱,都可以通过世界革命一国际间战争的方式达到。 阿来:杜甫到成都来,先是寄居在一个寺院里。他有一个表弟,大概是远房的,王司马,找这个人借钱。借钱干什么?盖房子,他把借钱的过程写成一首诗。他又写《ト居》,朋友们帮他找地方盖房子,什么地方适合他老杜住呢?住在城里头,尘嚣太重,但隔城太远也不好,他是个诗人,一定要找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他又问弟弟借钱,也写诗。然后草堂建成了,他觉得一个光秃秃的房子不够,要栽一些树,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栽老家的桃树。如今成都的水蜜桃品种很好,但那个时候大概是少的,因为他诗里写“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说这儿没有,所以他给一个朋友写信,“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桃树不光是美观,他还有首诗里有两句,说为什么要栽这么多桃树?“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秋天的时候它结出果实来,像我们这些穷人是可以吃的,甚至可以拿到市上变卖,换点儿小钱。春天呢,又开出漂亮的花。栽了桃还不够,觉得还需要一点风雅的东西,中国文人爱竹子,四川又是产竹子最多的地方,今天我们四川有个县级市还叫绵竹。杜甫就给那个地方的人、做官的人写道,入川的时候,他经过那里,在那儿吃过饭,跟人喝过酒,人家招待过他,看到竹子好,人家就给他送竹子来,又把竹子栽下了。他说桃树是小树,说要栽大树。今天这个园子里,最好的树是楠木,但楠木生长慢。四川还有一种树是香樟,生长也相对慢,但他估计自己不会住太长,所以希望栽一种长得快的树,四川有一种桤木,长得快,他觉得要有。这里景观有层次,桃树,竹,再栽一种高大的、长得快的树。 四川大部分地方的树冬天都要落叶,他希望栽一种常绿的树,所以又跟别人要松树,松树常绿,而且有巨大的树冠,伞样,亭亭如盖。他又写一首诗,人家又送松树来给他。这还不够,穷啊,又没东西,但是讲究。过去四川出白瓷,就在大邑县,那个时候是一个州,崇州,高适在这里当过知州。杜甫还给人家写一首诗,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 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有很多可能性,往这边走一下它是这样一种可能,往那边走一下是那样一种可能。我们的人生很遗憾,不管面前出现过多少可能,最后也只能选一种,但在小说里可以不断地选。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