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简介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经典常谈(外一种:论雅俗共赏)》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经典常谈(外一种:论雅俗共赏)》的外一种《论雅俗共赏》,最早由上海观察社于1948年5月初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讨论了诗歌作品的欣赏标准与差异,提出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

经典常谈 名言/名句/语录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 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是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是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唱歌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得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拉出一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实变本加厉了。 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 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 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