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简介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20世纪80年代的书坛,曾掀起过一次有关书法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这个讨论是延续学术界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而来。落实到了书法上,每个理论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论述了。我们估且不去评价这次讨论的结果,而是其价值意义。在当时,由于这次讨论使得很多热爱书法的人对书法美的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了,同时,也更开拓了人们对认识书法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眼界,所以,这次讨论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讨论,现在将当时发表在《书法》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之后对美的问题有所发现的文章摄会在一起,汇编成册,以冀成为书法文献,供大家参考研究之需。

美的沉思 名言/名句/语录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向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我们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说来倾向于内修的、静定的、沉思墨香的精神状态;但是,原始佛传故事及本生经变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生命极悲惨强烈的叙述与描写。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来的《旧约》,借助着非理性的忍辱、牺牲,来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而这种为绝对的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强调,确实是原来中国本土所没有的。 商近于“浪漫”,而周近于“古典”。商风格中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大胆而热烈,那些厚重华丽的饕餮,仿佛透过久远的年代,仍然能够传达给我们那巫的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质性格,是“有质秉铺,如火烈烈”(《商颂》)的年代,是仍然未脱原始的野性的年代。它以狂暴的生命原始冲力创造这诡异而华丽的器物,纠结着繁复炫目的纹饰,纠结着神秘、恐惧、庄敬、奇想的热烈情绪,是对大自然的力量怀抱着崇拜与畏惧之情的初民,在如狂的祭礼中对一切未知因敬畏与好奇而发出的符咒似的颂歌。 “舍身救鸽”“投身饲虎”,北朝的壁画,描写了又痛厉怖惧又崇高庄严的生命情态。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而是放在“生物的”“动物的”世界来讨论。这里哀悯的人生,不再是汉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与虎、鹰、鸽、鹿并列,等同看待的“众生”。儒家的人伦世界被扩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来重新考察,老庄的逍遥与豁达受到了阻碍,生命不再是肯定与喜悦,而是随伴着无尽的灾难、痛苦。这些形彩斑斓的壁画,是用最惨厉的方法直指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