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简介

最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散文与小说。

这部散文集中收录了诗人北岛17篇新作,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要是怀念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这些文章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间一闪而过,给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晕眩感;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异乡的漂泊使他的言说保持了理性的激情。在本书中充溢的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整个人世间的大悲悯,一种接近神性的光。北岛在漂泊中与语言之间那种隐私的、亲密的关系,变成了命运。

青灯 名言/名句/语录

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是怎么起步的,这几乎决定了他的一生。我想起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句:“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记忆有如迷宫,打开一道门就会出现另一道门。说实话,关于为《今天》命名的这一重要细节早让我忘掉了。有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冯伯伯握烟斗的照片,触目惊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此刻,而这个此刻的门槛在不断移动。说到底,个人的此刻也许微不足道,但在某一点上,若与历史契机接通,就像短路一样闪出火花。我昨天去超市买菜,把车停好,脚落在地上,然后一步一步走动,突然想到二十七年前的这一幕:The Moment。是啊,我多想看清楚冯伯伯那沉在烟雾中的表情。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谓轰轰烈烈,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给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晕眩感,八十年代初,我成家了,搬离三不老大院,此后和冯伯伯的见面机会越来越少,却总是把他卷进各种旋涡中。大概正是那个夜晚的同谋关系,他没说过不,事后也从不抱怨。一九七九年十月的《新观察》,发表了冯伯伯为34;星星画展事件34;写的文章,慷慨陈词,伸张正义。在一九八九年早春的风雨飘摇中,我为要事赶到冯伯伯家。记得他表情严肃,非但没有拒绝我的请求,而且说:“做得好。”我骄傲地抬起头,与他对视。他点点头,笑了。我俯向床头,叫了声34;冯伯伯。”他突然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这下把我吓坏了,生怕再引起中风,慌忙退出他的视野。周围的人纷纷劝慰他,而他嚎哭不止,撕心裂肺。他从床单下露出来的赤脚,那么孤立无援。我们在病房总共呆了十分钟,就离开了。我知道这就是永别——今生今世。在门口,我最后回头望了他一眼,默默为他祈祷。冯伯伯曾对黄阿姨说过:“我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如此诗意的遗嘱,其实恰好说明他是一个绝望的浪漫主义者。说实话,得知冯伯伯的死讯并未特别悲伤。他生活过,爱过,信仰过,失落过,写过,译过,干过几件大事。... 克里斯特别强调翻译的重要性。他说:“在美国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数目在持续上升,但真正致力于翻译的确非常有限,这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视野的局限性有关。翻译就其本质来说是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同行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在一个文化僵死、对‘他者’感到畏惧的社会,这种对话变得更为重要。” 盖瑞,施耐德说过,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只是占领那里而已。 扩音器吱吱嘎嘎尖叫着。街灯摇曳,人影聚散,词语迷失在夜空中。有时候我觉得朗诵并非为了让声音留下痕迹,而是为了消失。特别是消失在异地他乡,归于虚无,那是一种能量的释放。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