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403条约瑟夫·布罗茨基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约瑟夫·布罗茨基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约瑟夫·布罗茨基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或喜欢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句子,欢迎分享。
在伦理学上,这一代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嗜书的世代之一,这真要感谢上帝。个人关系可能会因喜欢海明威胜过福克纳而闹翻;那个万神殿的等级制,是我们真正的中央委员会。它开始时是普通的知识累积,但很快就变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为此一切都可以牺牲。书籍成为第一和唯一的现实,而现实本身则被认为要么是荒谬的要么是讨厌的。跟别人相比,表面上我们的生活都是不及格或作弊的。但是想想吧,那种漠视文学中宣扬的标准的存在,是低等的,因而也是不值得去费心的。我们这样想,而我想我们是对的。我们直觉的偏好,是读书而不是行动。难怪我们的实际生活多多少少是一塌糊涂的。即使我们之中那些能够穿过“高等教育”——连同其不可避免地要向现行制度说空头话和卑躬屈膝——那层层密林而取得成功的人,最终也逃不过文学施加的良心不安,再也维持不下去。结果我们都打些零工,做下人或编辑——或某种无脑的活儿,例如刻墓碑铭文、画蓝图、翻译科技文章、做会计、书籍装订、X光显影。有时我们会突然出现在彼此寓所的门前,一只手拿着一瓶酒,另一只手拿着糖果或花或小吃,彻夜地谈话、闲扯、大骂楼上官员的白痴行为、猜想我们之中谁会先死。但现在我必须搁下代名词“我们”。没有人比这些人更懂得文学和历史,没有人可用俄语写出比他们更好的作品,没有人比他们更深刻地鄙视我们的时代。对这些人来说,文明不仅仅意味着每日的面包和每夜的拥抱。与看上去的相反,这不是另一个迷茫的一代。这是唯一一代找到自己的俄罗斯人,对他们来说,乔托和曼德尔施塔姆比他们自身的命运更迫切。他们不修边幅,但仍能保持优雅,受过他们最接近的大师无声之手的指点,他们像兔子一样奔跑,逃离无所不在的国家猎犬,以及更加无所不在的狐狸,他们衰弱,变老,但依然保持对那叫作“文明”的不存在(或只存在于他们秃顶的头脑里)的事物的热爱。无望地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他们觉得至少那个世界跟他们一样;现在他们知道那个世界跟别人...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在俄罗斯任何地方,思想都没有如此乐意与现实分离:俄罗斯文学正是随着圣彼得堡的崛起而确立的。但是,也许这座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称的“预先计划的城市”,更多不是被其运河和河流反映,而是被俄罗斯文学反映。对这座城市实际内部和精神内部的描写,对这座城市对其人民和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影响的描写,几乎从城市奠基日开始就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主要题材。从技术上讲,俄罗斯文学是在这里,在涅瓦河畔诞生的。如果就像俗语所说的,所有俄罗斯作家都是从果戈里的《外套》里出来的,那么值得记住的是,这件外套从那个可怜公务员身上被抢走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19世纪初的圣彼得堡。不过俄罗斯文学的音调,却是由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定下的,其主人公是某个部门的职员,……那时候,在俄罗斯生活的脉络中,圣彼得堡的崛起与发现新大陆差不多:塔使当时有思想的人有机会仿佛从外部反省自身和全民族。换句话说,这座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把这个国家客体化的可能性。接着,在这座城市的另类——至少是视觉上的——乌托邦特点的加强下,它给那些首先拿起羽毛笔的人灌输了一种意识,觉得他们所宣称的东西具有几乎无可置疑的权威。如果说每一个作家必须疏离自己的经验才能对之加以评论,那么可以说,这座城市提供了这种疏离服务,省去了他们一段旅程。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公正的国家。那国家被一群生物统治,这群生物用所有的人类标准来看,应被视为退化的生物。但没人作如是想。还有一个城市。地球表面上最美丽的城市有一条巨大的灰河,悬挂在其遥远的底部之上,如同巨大的灰天悬挂在那条灰河之上。那条灰河沿岸耸立着宏伟的宫殿,其正面的装饰是如此美丽,如果那个小男孩站在右岸,那左岸看上去就像一个叫作文明的巨大软体动物的压印。那文明已不存在了。 清早,当天空还闪耀着群星时,那小男孩起床,在喝了一杯茶和吃了一个蛋之后,便沿着那条白雪覆盖的花岗岩河岸奔向学校,一路上陪伴他的,是收音机宣布的炼钢新纪录,紧跟他的,是军队合唱团向领袖高唱的赞歌,那领袖的画像就挂在小男孩还温暖着的睡床边的墙上。那条宽阔的河呈白色,冻结着,如同一个大陆的舌头伸入寂静,那座大桥向暗色的蓝天弓起,如同一个钢铁上颚。如果小男孩有额外的两分钟,他会在冰上滑行,再走二三十步,来到河面中央。这时候他只想着鱼在厚冰下干什么。接着,他会停下来,转身一百八十度,跑回去,一ロ气奔向学校入口。他会冲入大堂,把帽子和外衣扔到个挂钩上,然后飞也似的跑上楼梯,进入教室。那是一间大教室,有三排桌子,教师座椅背后的墙上挂着领袖的画像,一张有两个半球的地图,只有一个半球是合法的。小男孩坐下来,打开公文包,把钢笔和笔记本摆在桌面上,抬起头,准备听胡说八道。1979年

29页 / 

41

约瑟夫·布罗茨基 经典语录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文明的孩子》 《悲伤与理智》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小于一》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