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403条约瑟夫·布罗茨基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约瑟夫·布罗茨基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约瑟夫·布罗茨基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语录或喜欢的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句子,欢迎分享。
跟一般失败比较,试图回忆过去就像试图把握存在的意义。两者都使你感到你像一个婴儿在抓篮球:手掌不断滑走。事实上,我的余生都可以被视为不停地在回避生命中那些最纠缠不休的方面。还因为回顾比起相反更有益。明天就是不如昨天有吸引力。基于某种理由,过去不像未来那样辐射如此巨大的单调。未来因为其大量,所以是宣传。杂草亦然。国家信仰是——如同谚语所说的——没有任何恶是不含一点儿善的,而且可能相反亦然。也许我们的文学如此瞩目的强调善,是因为善受到如此巨大的挑战。至于那一刻我最强烈的情绪,我记得只不过是一种对自己的笼统厌恶感,厌恶自己太年轻,让那么多事情对我指手画脚。另外,还有那种模糊的快感,逃走的快感,望着满街没有尽头的阳光的快感。有时候把它当做海平线,有时候当作虚无本身的体现。……“几乎”——它锐化真理的轮廓:毕竟,真理结束于谎言开始之处。如果有任何像地标的东西,那也是我自己无法承认的东西——死亡。你不是这些认知中的任何一个;你也许是小于“一”个。在这个领域,专业知识意味着末日,青春期和成熟之类的概念混杂不清,恐慌是最常见的心态。生命对我来说绝不是一系列清晰标记的转折,而是滚雪球,愈滚,一个地方(或一个时候)就愈像另一个。说到底,外表就是一切。同样的白痴式命运降临在千百万人身上。这种本身已经是单调的存在,被中央集权化国家简化成划一的眼里。剩下可看的,就是面孔、天气、建筑物;还有,人们使用的语言。极权主义有某种好处,就是向个人暗示他自己有一个垂直式的等级制,意识高居其上。因此我们监视我们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我们几乎向我们的意识报告我们的本能。如果我的过去有任何可以自豪的理由,那就是我变成一个罪犯,而不是一个士兵。书籍成为第一和唯一的现实,而现实本身则被认为要么是荒谬的要么是讨厌的。记忆,我想,是一个替代物,替代我们在愉快的进化过...
俄罗斯散文随着托尔斯泰离去的原因,当然是在于他的风格化用语,包括它那公开邀请你去模仿它的倾向。这便给你一个错觉,以为你可以击败他;这也便给了一个安全承诺,因为即使你输给了他,你也仍然可以确保有颇丰富的一一可辨识的!一一产品。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不能催生这类东西。除了根本没机会在竟赛中击败他之外,纯粹模仿他的风格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某种意义上,托尔斯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精神追求和他的“运送手段”都没有提供任何重复的可能性。尤其是后者,其情节是根据丑闻的内在逻辑,根据其狂热地加速的句子推进的,包括官僚语言、教会术语、无业游民的黑话、法国乌托邦主义者的胡言乱语、上流社会散文的古典节拍一一无所不包!当代用语的所有层面一一后者尤其构成了种难以想象、无法效尤的行为。 在很多方面,他是我们第一位信任语言直觉多于信任自己的直觉的作家一而且他对语言直觉的信任也远甚于对他的信仰体系的模仿或对他的个人哲学的模仿。而语言也百倍地回报他。其从句常常把他带到比他最初的意图或见解愿意带他去的更远的地方。换句话说,他对待语言的方式更像诗人而不像小说家一一或更像一个《圣经》中的先知,向听众提出要求,不是要求他们模仿,而是要求他们皈依。他是 个天生的形而上学家,直觉地意识到在探索无限,不管是教会意义上的还是人类心灵意义上的无限时,没有任何工具比得上他的有高度屈折变化的母语连同其回旋式句法那样无远弗届。他的艺术绝非模拟:它不是模仿现实;它是创造现实,或更准确地说,是伸手去拿现实。在这个航向中,他实际上是偏离了正教会(或就此而言,偏离任何信条)。他无非是觉得,艺术不是关于人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生并不是关于人生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艺术如同人生,是关于人为什么而存在。如同《圣经》中的高言,他的小说是获得答案的工具而不是以自身为目标。 大致有两种人,相应...

10页 / 

41

约瑟夫·布罗茨基 经典语录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文明的孩子》 《悲伤与理智》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小于一》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