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678条苏珊·桑塔格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苏珊·桑塔格经典语录/苏珊·桑塔格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苏珊·桑塔格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苏珊·桑塔格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苏珊·桑塔格经典语录或喜欢的苏珊·桑塔格的句子,欢迎分享。
除了大批量生产的敬爱的领袖、庸俗的革命文艺作品和珍贵的文物的摄影影像外,我们还常常见到中国的一些私人性质的照片。很多人都拥有他们的亲人的照片,钉在墙上……一般来说,人们对待相继的方法,是大家为拍照而集合,然后排成一行或两行……在中国,拍照永远是一种仪式,永远涉及摆姿势,当然还需要征得同意。如果某个人“故意追捕一些不知道他来意的群众的镜头”,则他无异于剥夺人民和事物摆出最好看的姿势的权利。 在今天中国,只有两种现实为人所知。在中国,一个被定义为可供辩论的问题,是一个存在着“两条路线”的问题,一条是错的,一条是对的。 我们的社会认为应该有一个含有各种不延续的选择和看法的光谱。他们的社会是围绕着一个单一的、理想的观察者建构起来的;照片则为这一“大独白”尽它们的一份绵力。 中国人获允许的对历史的唯一利用,是说教式的: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是狭窄的、道德主义的、畸形的、不好奇的。 摄影在中国所受的限制,无非是反映他们的社会特色,一个由某种意识形态所统一起来的社会,这种意识形态是残忍、持续不断地冲突构成的。 中国提供了一种独裁的范例,其主旨是“好人”,这种理念把最严厉的限制强加于所有表达形式,包括影像。 中国人对影像(还有文字)的反复强调的功能的重视,鼓舞他们散布额外的影像,这就是描述某些场面的照片,它们显然是不可能有摄影师在场的照片;而这类照片的继续使用,则表明中国人对摄影摄像和拍照所蕴含的意义了解甚微。西蒙·莱斯在其《中国影子》一书中举了“学雷锋运动”的一个例子,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场群众运动,旨在通过对一个“无名公民”的美化来反复灌输毛主义的公民理想。这个无名公民叫做雷锋,是一名士兵,二十岁时死于一次平淡的事故。一些大城市主办的“雷锋展览”包括“摄影文件...
是因为一场战争——任何战争——看上去像无法阻止,人们才对恐怖反应迟纯。同情是一种不稳定的感情。它需要被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问题是如何对待已被激起的感情、对待已知悉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我们”束手无策——但“我们”是谁?——而“他们“也束手无策——“他们”又是谁?——那么你就会开始感到沉闷、犬儒和冷漠。 被感动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众所周知,感伤完全可以跟嗜好残暴甚至更糟的东西兼容。(令人想起那个经典例子:奥斯威辛集中营指挥官晚上回到家,拥抱妻子和孩子,接着坐在钢琴前弹一首舒伯特,然后吃晚餐。)人们习惯于他们看到的东西——如果这是描绘所发生事件的恰当方式的话——不是因为涌向他们的影像的数量,面是因为被动性使感觉迟钝起来。被称为冷漠、道德麻木或感觉麻木的状态,是充满感情的,这些感情就是愤懑和沮丧。但是,如果我们要权衡什么感觉才算对,并挑选同情,这就未免太简单了…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由此看来,这就有可能是(尽管我们出于善意)一种不切实际的——如果不是不恰当的——反应。

16页 / 

68

苏珊·桑塔格 经典语录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作品: 《论摄影》 《同时》 《关于他人的痛苦》 《在土星的标志下》 《重生:桑塔格日记和笔记》 《恩主》
苏珊·桑塔格简介: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她的写作领域广泛,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除了创作小说,她的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