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
中国服饰史经典语录
1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朝以朱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而在明代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文官的补子纹样用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以下,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平时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 2 、宋时装的另类,是对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吸收。 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芝麻官”俗语即由此而来。 元代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 元代长衣通名为袍,其式样在北方男女区别并不大。高级大官服多采用鲜明红彩织金锦,且沿袭金制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 3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遗老服)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 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原因是生产虽有发展,生活却益加贫苦。宋代农民和渔夫因而开始被称作“短衣汉子”。 宋代服制的兴废,多与时装的流行有关。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宋代女装则一改唐风,讲求瘦长,以显露身材之苗条。 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生色折枝花尤为时尚。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经典语录
1 、”鹿胎“.....可推测属于染缬,花纹属于梅花斑,以紫红为主。《洛阳牡丹记》称:”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鹿胎之纹。故苏相禹圭宅有之。“可知鹿胎为紫地白花。《牡丹记》又称:”鹿胎红者.....色微红带黄,上有白点如鹿胎,极化工之妙。欧阳公花品有鹿胎花者,有紫花,与此颇异。”可知也有红地白斑的。又宋人著《洛阳花木记》,说芍药中有“黄缬子、红缬子、紫缬子、白缬子”四种。可知有用芍药花样的,至少且有黄红紫三色。至于 白缬,注明为千叶白花,又可知花是本色,底子染绿。又“一捻红”系“浅红中有深红一点,易作缬”。《芍药谱》说,红色深浅相杂,类湖缬,得知湖缬系深浅红相杂。 2 、中国海岸线长,江河湖泊多,鱼类品种格外丰富。因此,人民采用鱼形作艺术装饰图案,历史也相当悠久。近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约公元前四五十世纪的村落遗址中,就发现一个陶盆,黑彩绘活泼生动鱼形。河南安阳,公元前13 世纪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盘形器物,也常用鱼形图案作主要装饰。这个时期和稍后的西周墓葬中,还大量发现过二三寸长薄片小玉鱼,雕刻得简要而生动,尾部锋利如刀,当时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带在贵族衣带间。 3 、米称俊爽豪放,苏称妩媚温润,黄号秀挺老成,蔡号独得大王草法,其实则多以巧取势,实学不足,去本日远。即以对于艺术兴趣特别深厚赏鉴力又极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题跋前人名迹时,来三两行瘦金体书,笔墨秀挺自成一格,还可给人一种洒落印象。写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结体少变化而见出俗气,难称佳制。

1页 / 

2

沈从文 经典语录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 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mda...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