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刻也不相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追溯至童年。约三代俄罗斯人都住在集体公寓和通仄的房间里,我们父母做爱时,我们都假装在熟睡。然后是战争、饥饿,缺席或断手残脚的父亲,欲火中烧的母亲,学校的官方谎言和家中的非官方谎言。严酷的冬天,丑陋的衣服,在夏令营把我们尿湿的床单拿出来示众,以及在别人面前重提这类事情。然后红旗会在夏令营桅杆上招展。那又怎样?所有这些童年的军事化,所有这些胁迫性的愚蠢行为和性欲紧张(十岁时,我们全都对女教师想入非非)都没有对我们的伦理学或美学一一或我们爱和受苦的能力产生太大影响。

约瑟夫·布罗茨基

原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悲伤与理智》 《文明的孩子》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