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余生

的确,孝文帝没有能力阻止冯太后把子贵母死的故事施用于自己的长子身上。《魏书·高祖纪》太和七年闰四月癸丑(483年5月27日)“皇子生,大赦天下”,三年后的太和十年六月己卯(486年8月5日)“(冯太后亲自)名皇子曰恂,大赦天下”。拓跋(元)恂生时,孝文帝已十七岁,以平城时代的标准,可算晚育。拓跋(元)恂的生母是后来被谥为贞皇后的林氏。据《北史·后妃传》的“孝文贞皇后林氏传”,林氏父林胜,文成帝时担任家乡平凉郡太守。他得此荣任,是因为他弟弟林金闾在平城宫为阉官,受宠得势。《魏书·皇后传》说孝文贞皇后林氏“叔父金闾,起自阉官,有宠于常太后,官至尚书、平凉公”。文成帝南巡碑碑阴题名有“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少傅、尚书、平凉公林金闾”,即其人。文成帝后期已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林金闾,在文成帝死后的宫廷动荡中从参与到被排挤,最后为乙浑所杀,“兄弟皆死”。作为罪人家庭,“(林)胜无子,有二女,入掖庭”。林氏入宫不是“以选”,而属于“没奚官”。不过在清除乙浑之后,冯太后应该会善待常太后的旧人,对林金闾的家人配宫者有一定照顾。或许这才是为什么她能够“得幸于孝文”,无论她是不是如史书所说的那样“容色美丽”。不过,等到她为孝文帝生下长子,等待她的一定会是灭顶之灾。与对待孝文帝生母李氏不同的是,这一次冯太后的行动果断而迅捷,拓跋(元)恂一诞生,林氏就被处死了。《北史·后妃传》:“以恂将为储贰,太和七年,后依旧制薨。”据《魏书·孝文五王传》,元恂“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说明冯太后故技重施,把皇长子控制在自己身边。她就这样利用子贵母死之制,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制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孝文帝一定是痛恨所谓子贵母死之制的,他的本意当然是要保护林氏。《北史·后妃传》:“帝仁恕不欲袭前事,而禀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他试图反抗,但失败了。然而他并没有彻底失败,很可能正是在这次的反抗中,他与冯太后达...

热门推荐

1、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 2、西方史学又把现代历史学诞生之前的传统历史学家称为古董学家(antiquary)。 3、陈侃理指出,《史记》版叙事起于楚人反秦时的政治宣传,“胡亥不当立”的说法遂与汉朝的法统发生关联,自然为《史记》所取,其他说法慢慢消退,终至湮灭。 4、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5、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积极的遗忘,是出于某种目标,主动地、有意识地切断与过去之间联系的遗忘。焚书、文字狱、删帖、屏蔽敏感词或禁言,就是要造成一种主动的遗忘、一种强制性的遗忘。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样的遗忘是有历史学意义的。 6、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有一句著名的话: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往昔乃是异乡)。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异乡),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罗新

原作者:罗新

罗新作品: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罗新简介: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