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美国文艺青年都成群结队地往巴黎跑,美国诗人哈里 克罗斯比有段话大概能做一个解释:
红色的连锁小店,汽车加油站,卫生间,向右行的路标,俗艳的广告,到处是蜂拥的汽车,像一具腐尸上爬满了蠕虫。弥漫着一种清淡的空虚气氛,一种挫折感,虚幻的清醒感,一大堆无足轻重的事和一大群可有可无的人。
这是一战结束后让美国青年厌恶和窒息的美国社会,如果不加注释,我也可以将它解读成我正置身于其中的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的是,上个世纪的美国人还有一个巴黎可去,现在的我们呢,大概就只能去大理和丽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