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经典语录/名句
本页共收录34条许知远相关句子:
本页收录的许知远经典语录/许知远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许知远名言名言名句可以了解许知远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收藏的许知远经典语录或喜欢的许知远的句子,欢迎分享。
他的效率再度令人震惊。12月23日,他抵日本不过两个月后,新报纸于山下町一百三十九番地出版。封面设计延续了《时务报》的风格,“清议报”三个大字居中,英文THE CHINA DISCUSSION列其下,还有ISSUEDTHREE TIMES PER MONTH(每月三期)的小字,每月初一、十一与二十一日发行。右上角两种纪年方式并存,孔子二千四百四十九年与光绪二十四年,这是康有为尊皇保教思想的延续,也是一种对时间的重新定义。对于读者,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鸣呼!我支那国势之危险,至今日而极矣。”他们在发刊词中读到的,正是维新派作家们钟爱、泛滥使用的语气。他们制造紧迫感,促人警醒,催生行动。没人比梁启超更善用这种行文,呼号之余,他将中国的过往与刚刚习得的西方知识融为一体,《时务报》就是这样征服读者的头脑的。梁启超将《清议报》视作《时务报》的延续,后者在上海的疾呼与长鸣,象征着维新事业的开端。如今中国则进入了一个压抑时期,就如欧洲在1815一1830年的反动时期。在他眼中,19世纪是改革的世纪,也是流血的世纪,不管英国、法国、奥地利,还是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当其新旧相角、官民相争之际,无不杀人如麻,流血成河。仁人志士前仆后起、赴汤蹈火者,项背相望”。在中国,这个过程尤其艰难,千年的专制统治令义侠之风早已消失,且“国家只有易姓之事,而无革政之事,士民之中未闻有因国政而以身为牺牲者”。百日维新以六君子之血告终,却有如“一声春雷,破蛰启户”,必会有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梁启超要以《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希望四万万同胞以及图谋亚洲自治的黄种人都支持这份报纸。”这是梁启超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万万同胞”的概念,或许流亡的距离感令这四万万人变成了一个更清晰、更整体性的存在。它也将是近代中国最被神话的词语,四万万变成巨大的杠杆,屈辱被放大,力量也因此陡增。
热枕不仅来自华侨,加拿大官方与媒体对他同样深感义 趣。4月8日,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副总督的陪同下参观了 省议会与教育厅,并发表演说。在维多利亚中华会馆,他对 着上干名华人移民讲述了光绪皇帝的故事:领导变法,被囚 瀛台,宠爱的珍妃被打人冷宫,作为皇帝顾问的自己的出逃 经历。这是康有为第一次面对普通人演说,与北京、上海、 广州那些士大夫以及东京的政客、文士不同,台下的矿工、 洗衣工、杂货店老板、贸易行东家不喜欢文雅的修辞,更习 惯直截了当的表达。这再度证明了康杰出的演说才能,他不仅能征服前者,同样也能取悦后者:他将真实与虚构、广博知识与民间演义混为一体,说被困在瀛台上的皇上想吃一碗鸡粥而不得,珍妃冬天只有单衣可穿。观众深深被他吸引,随着戏剧演变而情感跌宕。演说结束后,他问台下观众“愿中国自强否?愿者抚掌!”听众们激动难耐,全体鼓掌;他又问“愿皇上复政否?愿者抚掌!”听众再度掌声雷动。对这些飘零在外的华侨而言,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把自己与北京权力中心联系起来,中间只隔了台上的这位康先生。在这惊心动魄的放事和掌声中,他们也得到了少有的归属感,自觉属于一个更伟大故事的一部分。康先生也向他们许诺了一

4页 / 

4

许知远 经典语录

许知远

许知远作品: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时代的稻草人》 《梁启超》
许知远简介:

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犀利。曾任《PC 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他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